潜艇总数超过美俄成为冠军。
俄罗斯海军继承了苏联海军的大部分潜艇遗产,近年来投入巨资发展核潜艇。目前各型核潜艇约30艘,柴电潜艇规模从4万吨到45万吨不等。与美国海军相比,俄罗斯海军在战略核潜艇方面优势明显,主要是美国新一代“哥伦比亚”级还在建造中,而俄罗斯“北风之神”级已经批量服役。然而,俄罗斯最新一代的“亚森”级攻击核潜艇无论是建造速度还是性能都略逊于“弗吉尼亚”,尤其是建造数量的不足,暴露了俄罗斯海军资源匮乏的隐忧。
中国海军潜艇的发展一直很神秘,外人很难知道详情。一般认为中国核潜艇总数约20艘,柴电潜艇规模约60艘,总吨位约40万吨。在核潜艇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单艇性能,中国海军无疑是三国中的倒数第一。不过,战略核潜艇比例高也是中国海军的一大特色。官方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海军核潜艇约占核潜艇总规模的40%,俄罗斯占33.3%,美国占26.5%。这种超高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战略核潜艇的迫切需求,以及攻击核潜艇的缓慢进展。
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已经追赶核潜艇十几年了,整体性能仍然不理想,海军很难建造大量性能不足的型号。所以它只能为每个子型号建造一两艘作为过渡,就像本世纪初052B、051C、052C的快速迭代一样,上一个子型号必须为下一个子型号验证新技术。但是,战略核潜艇是大国不可或缺的战略基石。理论上至少6个就能满足需求。两种需求的叠加,导致了中国核潜艇部队的特殊构成。这些因素也使得中国核潜艇部队的战力水平依然落后,以至于成为海军最明显的软肋。
至于国产柴电潜艇,情况要好得多,至少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老师”——俄罗斯海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10多艘柴电潜艇,俄罗斯在核潜艇方面确实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这些因素让外界误以为俄罗斯柴电潜艇性能依然强劲。但实际上,俄罗斯海军新一代柴电潜艇的性能并不理想,“拉达”级潜艇在“难产”多年后才勉强服役。2014年前后,中国签订了购买4艘俄制“拉达”级柴电潜艇的合同,但由于俄罗斯提供的技术方案存在严重问题,合同被取消。相比同期苏-35SK、S-400、米-171的顺利引进,俄罗斯柴电潜艇的技术短板暴露无遗。
事实上,俄罗斯海军近年来集中全力发展核潜艇。柴电潜艇虽然在材料和电子技术上可以承接一些成果,但在生命力和AIP系统(独立于空气推进系统)等领域还需要额外的发展。但由于经济不景气,俄罗斯在这些领域的新投入很少,收获的成果自然也很少。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将核潜艇作为长期战略目标,而柴电潜艇一直被视为近海水下战力的中坚力量,因此资源投入有充分保障,技术进步不断涌现。从039B开始,实现了国产AIP系统的应用。
如今,海军现役的AIP潜艇规模已经超过20艘。正如052D撑起了海军水面舰队的半壁江山,039B和039C也已经成为柴电潜艇部队的绝对主力。当然,由于潜艇更新换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海军仍装备有035、俄制基洛等部分过时型号,整体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美国海军潜艇虽然在三国中规模相对最小,但吨位最大,性能最先进,未来发展规划最明确,短期内难以撼动其领先地位。虽然俄罗斯潜艇的规模超过了美国海军,但大量老旧的柴电潜艇已经过时,而且和“无畏”号、“现代”号驱逐舰一样,实际上已经成为“现有舰队”。但由于俄罗斯发展核潜艇、保持战略优势的坚定决心,其新一代核潜艇的性能也非常好,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海军。此外,俄方还装备了一种非常神秘的特种潜艇,该潜艇特点突出,但尚未经过实战检验。至于中国海军的潜艇部队,虽然规模可观,但短期内柴电潜艇仍是主力。虽然性能确实不错,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在核潜艇领域还需要下大力气。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潜艇出口。本来国际市场上交易的只有柴电潜艇,印度海军租借俄罗斯核潜艇的案例已经是个例。但随着英美联手拦截澳大利亚从法国获得的巨额潜艇订单,核潜艇进入国际军贸市场的迹象已经出现。这笔最低近千亿美元的潜艇大单,似乎预示着核潜艇也有望成为军贸市场上的货架产品。事实上,目前美国海军的攻击核潜艇,除了鱼雷和反舰导弹武器外,都已经使用了巡航导弹的垂直发射装置,并具备发射战斧的能力。在国产039的基础上,中国还研制了S-20P,并出口巴基斯坦。这份价值50亿美元的创纪录订单也成为国产潜艇进入国际军贸市场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