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族历史上的农业发展
汉族先民首先发明并使用双齿木凿、铲形石凿和骨凿来耕种土地。周代就有金属农具了。公元前6世纪发明了铁犁,公元前2-1世纪设计安装了犁壁,大大提高了挖掘效率。与此同时,铁锄头已被广泛使用。公元前2世纪,发明了铙钹和独轮车。公元1世纪,发明了龙骨水车。这些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面貌,从而为建立庞大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族传统农业属于东部集约型农业。其特点是注重土壤的深耕熟化,广泛积累和施用各种有机肥,实行分株栽培,合理密植、轮作复种、套种,注重栽培管理。这与西方休闲农业从粗放型农业发展到单一种植形成鲜明对比。
由于几千年的农耕经验,韩的祖先在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农业著作。许多先秦典籍都有农学篇,如《管子·帝子原》、《商·虞书公》、《李周志方》等,记载了各地的土壤分类和产品。记录春夏秋冬的特殊事件和农事活动。《鲁》、《礼记》、《春秋》、《去农》、《人地》四部农业专著,论述了重农、精耕、施肥、灌溉、不反农时的原则和具体做法。
在汉代,农学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辩土》等最著名的农业著作总结了关中地区农民的经验,其特点是提倡精耕细作的“区域种植法”和播种前用化肥农药处理种子的“种植法”。当时农业工作的“四人月令”描述的是每月例行的农业活动。北魏贾思勰的《判断力》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农学著作,讲述了从农业到各种食品加工的技术知识。
它是宋代出版的专门研究南方稻区农业的农学专著。元代王镇的《笔术》全面总结了北魏以来的农业生产经验,突出了对农业技术和工具创造的描述。明代徐光启所著的《齐姚敏》一书,详细论述了农具、农业技术、土壤、水利、施肥、选种、移栽、植桑养蚕、水果嫁接等问题。重点介绍了棉花和甘薯的种植技术。此外,还有许多不同朝代和地区刻的农书。
近代洋务派的李鸿章、张之洞,维新派的梁启超、谭嗣同,革命派的领袖孙中山,都非常重视科技兴农,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翻译了大量外国农业科技著作,创办了农业学校,高薪聘请外国农学家为教师,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努力培养自己的新型农业技术人才。争取h
中国新农业研究注重发现自己的优良农业传统,调查推广前人总结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总结出“土、肥、水、种、密、安、管、业”八字方针,大力倡导科学种植。同时,要努力发展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和塑料薄膜的生产,有条件的要采用西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开展基因工程、现代细胞培养技术、高光效育种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