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宋史的关系

中国与宋史的关系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历时320年(公元960-1279)。北宋(960-1127)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65438)。宋朝的疆域比较小。与宋朝并列的较大政权依次有契丹(辽)、夏(西夏)、金、蒙古(元)。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关于宋朝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有汉、唐、明、清四个盛世,而宋朝“积贫积弱”;另一种观点认为,宋代虽然不是一个盛世,但其社会仍在继续发展。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唐代;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宋代。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政策保守,社会相对封闭,没有太大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就学术界而言,一直以来都比较关注宋史,近几十年来对其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的来说,对宋代历史以及宋代社会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缺乏必要的、真实的了解。至于国外,这种情况更是如此。比如看8月21,1,997的成都晚报:“日本某青年报最近对800多名日本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请他们说出中国古今五大名人,他们最熟悉的”。统计结果显示,在他们最熟悉的前25位中国名人中,在中国古代,孔子、李白、孟子、杜甫、刘备、秦始皇、诸葛亮、杨贵妃、关羽、老子、刘邦、司马迁、项羽、曹操、张飞等。这15人没有一个是宋朝的,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这些日本大学生至少对中国对宋朝的认识并不熟悉。

那么,宋朝的社会发展是怎样的,发展的高度是怎样的?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应该占据怎样的地位?这是关系到正确认识宋代历史、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问题。

第二,宋代社会发展的高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汉、唐、明、清真的是四大强国。宋朝疆域较小,边疆事务较多,国力较弱,相对封闭,不是汉唐明清可比的。但宋代的社会发展并没有低于汉唐,而是在汉唐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总的来说,其发展程度高于汉唐时期。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阶段中,史学界一般将唐代视为“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将宋代视为“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我觉得这个阶段是符合历史现实的。无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宋代都在唐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总体上看,其发展程度高于唐代。

物质和文化方面

农业。据孟先生考证,唐代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约为每亩1.5石(比汉代高50%),宋代约为2石,比唐代高30%左右。经济作物,无论是种植茶叶、甘蔗、桑树、蚕桑还是棉花,都比唐代发达。尤其是南方棉花种植的普及和小麦种植的普及尤为显著。

手工业在许多方面,比唐朝更进步。如制盐、制茶、造船、造纸、制糖、纺织、制瓷等。除了生产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技术上的改进也很明显,如“单井”的挖掘;“糖冰”(冰糖)生产技术;优秀的宋瓷,等等。

生意。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坊制”的突破,集镇的兴起,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

从地区来看,江浙川是宋代经济最发达、可持续发展的地区。这一时期,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大于唐代。

科技。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是在宋代完成的,分别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

2.天文学。“水载仪象表”,制作精良,科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黄裳的天文地图,以北极为中心,刻有1440颗星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刻天文地图。

3.数学。著名的数学家有沈括、贾宪、秦、杨辉等。南宋后期是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高峰。贾宪的“乘-乘-除法”比意大利人鲁菲尼和英国人霍纳提出的算法早了800年。秦的《数学九章》是一部数学名著。他提出的大延拓整数理论和一术中第一个同余式的求解,比欧洲欧拉和高斯的相关研究早了500年。

4.医学在宋代,医学的划分更加细致。此前分为脉诊科(内科)、针灸科、选科(外科)三个分支。宋代分为九个分支,即:大方脉分支、小方脉分支、风湿分支、眼科、产科、疮肿分析选分支、口腔科、针灸分支、金钹分支。宋慈的《忆冤录》也出现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针灸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王的《铜仁穴针灸图说》和《铜仁穴针灸模型》。在药理方面,根据史料编纂的《救急本草》共收药1558种,比《本草纲目》出版前的权威药学著作《唐本草》多476种。

其他的,比如建筑和地球科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比如“虹桥”(飞桥),是一种没有立柱的木梁拱桥,即梁拱,达到了中国古代木桥结构的最高水平。

(2)精神文化方面

1.完成了儒学的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新儒学,或称理学,由此产生。也促进了儒道佛交汇的深入发展。

2.完成了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个。

3.宋词。词兴起于唐末,五代至宋达到顶峰。

4.课本。产生于宋代的说书,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纪元,是明清白话小说发展的先河。

5.历史。宋代史学流派繁多,方志和金石学兴起。丰富的历史著作;名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高峰。

其他的,比如书法,雕塑,绘画,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佛教和道教有了新的发展。书院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也可以包含在精神文化中。在宋代的政治制度中,“师唐之法”、“外守内弱”、“强中有弱”不仅有自己的特点,而且与唐朝相比有所发展。

1.强化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集权制度,努力划分宰相权力。

2.加强对官员的治理和控制。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科举制度、选官制度、考核制度、退休制度和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制度。

3.更有效地防止文官、武将、皇后、外戚、宗室、宦官的独裁权力。

4.贯彻“不杀士大夫”的传统政策,在政治上对儒生更加宽大。

从上面可以看出,宋代社会在汉唐发展的基础上,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了新的进步,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宋代社会发展的高度普遍超过了唐代。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文化有三次高潮,即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宋代的文化复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邓光明先生曾指出:“宋代所达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可以说是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所没有的。”陈寅恪先生也指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了几千年,是赵宋时期的顶峰。”这些评价值得关注。

第三,宋代社会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化史的学者历来比较重视宋代的研究,因为:

第一,宋朝历史丰富。

第二,关于宋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很多,史料价值很高。据现代人统计,宋人作品有4855种,收藏作品741件。

再次,宋代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封建社会的因素成熟,也在某些方面催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因素。

就现有的研究而言,特别关注以上两项是恰当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一直对元代所编的《宋史》不满,认为不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宋代历史,要求重修,即所谓“历代多欲重修”。从元末的周毅莉,到明代的严嵩、王铸、柯惟其、王维俭、钱史圣、汤显祖,再到清代的陈黄忠、顾、朱彝尊、全、杭世俊、邵金瀚、章学诚、陆心源,到民国的刘宪轩,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但大部分都没有实现,有些书被学者认为很不理想。只有《宋世义》等少数书籍可以弥补宋史的不足。

学者们打算重建宋朝的历史。首先,他们认为《宋史》写得匆忙,内容杂乱,考证不佳。二是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反映一代人的巨变。事实正是如此。从唐中期开始,社会变迁在宋代已经完成甚至明显。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

土地制度:均田制彻底瓦解,私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宋代,已经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度,形成了“千年八百地主”的局面。与此同时,租佃制也普遍发展起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饲料:唐德宗废除了租佃制,实行了“两税法”。宋朝对“两税”继续实行并加以完善。从明代中后期演变为“一鞭”法,直至清初的“狄定制”。

商品经济:随着城镇的发展,部分城镇的功能由军事城市发展为工商业城市。由于商品经济的相对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初期,随后得到普及,随后出现了“蕙子”和“关子”,对后世的货币制度影响很大。

资本主义的萌芽。关于宋代是否有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没有资本主义萌芽,众说纷纭。或者认为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认为有资本主义的弱芽;或者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有社会条件,但受战争等方面的影响,未能萌芽或萌芽微弱就被遏制。我同意最后一种观点。

(B)社会结构

统治基础:从士绅地主到大官僚大地主。由于租佃制的发展,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宽松。

(3)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从皇帝、士绅地主政治制度到皇帝、官僚、地主政治制度。

宰相制度:极度分化和削弱宰相的权力。明朝没有宰相,只有“内阁”。它保留到了清朝,发展成为“军部”讨论国家大事。

军制:从官制军制到募兵制,一直到清朝。

地方行政区划:唐代设立“道”是一种军事区划。正因为如此,宋朝设立了“道”。先是中央王朝的机构,后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元代,行省正式建立。

(四)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光武起义,喊出了“诸侯宁要种子”的心声。唐末黄巢高举“平将军”大旗,反映了广大起义军对人身平等的诉求。北宋初年王小波的李顺起义,提出了“均富”思想,首次明确要求经济平均;南宋初年,钟祥、杨幺起义提出了“平级均富”的要求,从而把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发展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思想和太平天国起义起草的《中国土地制度》。从这些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最后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

(5)思想文化方面

古文运动的完成,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宋词的兴起,都是中唐以来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方志的形成,金石学的兴起,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中唐以来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为后世开辟了学术文化的新局面。

以上例子是学者们,尤其是中国学者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学者们对宋史研究的重视,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包含大量史料,而且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转折点,有许多承上启下的方面。但总体上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因素关注不够。

过去也有学者分析过宋代的现代社会因素。比如梁启超的《王安石评点》(世界书店,1933版)中,把幼苗法比作商业银行,把市政变法比作商业银行。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被认为是“法善、意善”...并且在东方和西方的所有国家都有效”。柯昌邑《王安石评点》(商务印书馆,1933版)也认为,免役法“完全具有解放人民生活枷锁和打破社会刻板印象两种本质”,即救济被压迫者和推翻封建势力。此外,胡适和林语堂的作品也有类似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说明我国一些学者对宋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早有关注。建国后,这类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如对历史阶段、土地所有制、历史发展动力、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的探讨。一些学者已经涉足对宋代社会中现代性因素的分析,这种研究还在继续并向纵深发展。其中,也包括了港台学者所做的大量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世界各国学者对宋代社会的历史地位和熟悉程度。

日本学者历来重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就。京都大学对宋史研究影响很大。这个学校的内藤湖南教授(1866—1934)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从古代到汉代;中世纪,从魏晋到唐末;近代,宋朝以后。在他看来,唐宋是中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此后,宫崎薰教授、桑原教授、佐伯富教授和梅园教授对宋代历史进行了大量研究。就历史阶段而言,宫﨑薫教授发展了他的老师湖南内藤教授的思想。除了内藤湖南教授划分的三个时期外,他将民国时期归为“近代”,明确认为宋元明清属于“近代”,这也相当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历史时期。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它比资本主义的萌芽进步得多。

日本学者对上述阶段的看法在国际上影响很大。1975年,美国出版了《中国宋朝的危机与繁荣》文集。在该书的导言中写道:“中国‘现代’历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八世纪、九世纪和十世纪,也就是所谓的唐宋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一点现在已经变得几乎不言自明了。”英国也有类似的观点。如1973出版的《中国历史的格局》一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帝国早期(秦至汉)、帝国中期(唐)和帝国晚期(北宋至清)。

第三,宋代社会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

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国文化史的学者历来比较重视宋代的研究,因为:

第一,宋朝历史丰富。

第二,关于宋史的第一手文字资料很多,史料价值很高。据现代人统计,宋人作品有4855种,收藏作品741件。

再次,宋代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点,封建社会的因素成熟,也在某些方面催生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因素。

就现有的研究而言,特别关注以上两项是恰当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一直对元代所编的《宋史》不满,认为不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宋代历史,要求重修,即所谓“历代多欲重修”。从元末的周毅莉,到明代的严嵩、王铸、柯惟其、王维俭、钱史圣、汤显祖,再到清代的陈黄忠、顾、朱彝尊、全、杭世俊、邵金瀚、章学诚、陆心源,到民国的刘宪轩,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但大部分都没有实现,有些书被学者认为很不理想。只有《宋世义》等少数书籍可以弥补宋史的不足。

学者们打算重建宋朝的历史。首先,他们认为《宋史》写得匆忙,内容杂乱,考证不佳。二是内容不够全面,不能反映一代人的巨变。事实正是如此。从唐中期开始,社会变迁在宋代已经完成甚至明显。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列举了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方面

土地制度:均田制彻底瓦解,私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宋代,已经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度,形成了“千年八百地主”的局面。与此同时,租佃制也普遍发展起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末年。

饲料:唐德宗废除了租佃制,实行了“两税法”。宋朝对“两税”继续实行并加以完善。从明代中后期演变为“一鞭”法,直至清初的“狄定制”。

商品经济:随着城镇的发展,部分城镇的功能由军事城市发展为工商业城市。由于商品经济的相对发展,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初期,随后得到普及,随后出现了“蕙子”和“关子”,对后世的货币制度影响很大。

资本主义的萌芽。关于宋代是否有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说没有资本主义萌芽,众说纷纭。或者认为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或者认为有资本主义的弱芽;或者认为资本主义萌芽有社会条件,但受战争等方面的影响,未能萌芽或萌芽微弱就被遏制。我同意最后一种观点。

(B)社会结构

统治基础:从士绅地主到大官僚大地主。由于租佃制的发展,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宽松。

(3)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从皇帝、士绅地主政治制度到皇帝、官僚、地主政治制度。

宰相制度:极度分化和削弱宰相的权力。明朝没有宰相,只有“内阁”。它保留到了清朝,发展成为“军部”讨论国家大事。

军制:从官制军制到募兵制,一直到清朝。

地方行政区划:唐代设立“道”是一种军事区划。正因为如此,宋朝设立了“道”。先是中央王朝的机构,后发展为一级行政机构。元代,行省正式建立。

(四)农民起义

秦末,陈胜、光武起义,喊出了“诸侯宁要种子”的心声。唐末黄巢高举“平将军”大旗,反映了广大起义军对人身平等的诉求。北宋初年王小波的李顺起义,提出了“均富”思想,首次明确要求经济平均;南宋初年,钟祥、杨幺起义提出了“平级均富”的要求,从而把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后发展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均田免粮”思想和太平天国起义起草的《中国土地制度》。从这些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最后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

(5)思想文化方面

古文运动的完成,儒学的复兴,理学的产生,宋词的兴起,都是中唐以来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方志的形成,金石学的兴起,文字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中唐以来学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为后世开辟了学术文化的新局面。

以上例子是学者们,尤其是中国学者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这说明学者们对宋史研究的重视,不仅因为它内容丰富,包含大量史料,而且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转折点,有许多承上启下的方面。但总体上对现代社会的一些因素关注不够。

过去也有学者分析过宋代的现代社会因素。比如梁启超的《王安石评点》(世界书店,1933版)中,把幼苗法比作商业银行,把市政变法比作商业银行。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被认为是“法善、意善”...并且在东方和西方的所有国家都有效”。柯昌邑《王安石评点》(商务印书馆,1933版)也认为,免役法“完全具有解放人民生活枷锁和打破社会陈规两种本质”,即救济被压迫者和推翻封建势力。此外,胡适和林语堂的作品也有类似的观点。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说明我国一些学者对宋社会中的现代性因素早有关注。建国后,这类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如对历史阶段、土地所有制、历史发展动力、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的探讨。一些学者已经涉足对宋代社会中现代性因素的分析,这种研究还在继续并向纵深发展。其中,也包括了港台学者所做的大量工作。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世界各国学者对宋代社会的历史地位和熟悉程度。

日本学者历来重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就。京都大学对宋史研究影响很大。这个学校的内藤湖南教授(1866—1934)把中国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从古代到汉代;中世纪,从魏晋到唐末;近代,宋朝以后。在他看来,唐宋是中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的一个伟大转折点。此后,宫崎薰教授、桑原教授、佐伯富教授和梅园教授对宋代历史进行了大量研究。就历史阶段而言,宫﨑薫教授发展了他的老师湖南内藤教授的思想。除了内藤湖南教授划分的三个时期外,他将民国时期归为“近代”,明确认为宋元明清属于“近代”,这也相当于欧洲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的历史时期。不仅仅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它比资本主义的萌芽进步得多。

日本学者对上述阶段的看法在国际上影响很大。1975年,美国出版了《中国宋朝的危机与繁荣》文集。在该书的导言中写道:“中国‘现代’历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八世纪、九世纪和十世纪,也就是所谓的唐宋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一点现在已经变得几乎不言自明了。”英国也有类似的观点。如1973出版的《中国历史的格局》一书,将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帝国早期(秦至汉)、帝国中期(唐)和帝国晚期(北宋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