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1)积极影响?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施彻底收回了中央政府分散的人事选拔;另一方面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满足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道”,以儒家思想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自然将政权的世俗化与思想灌输融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它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隋唐以来,历代有成就的侍郎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人,如宋代的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明清时期的张、林则徐等。在这些人才中,大多意气风发,有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尤其是把中下层贫苦家庭的子女充实到了统治阶层。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的整体素质,而且为封建统治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封建管理的新陈代谢,为社会繁荣提供了有力保障。?
3?它弥补了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官员管理。?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科举制度、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家庭依靠资历选拔官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开辟了一条为官之路,在社会上形成了“公平、公正、合理”的理念。通过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在封建官员队伍中的比例大大增加。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用封建伦理道德约束自己,敢于抵制官场腐败,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管理水平的提高。唐宋明清时期,国家事务繁荣,吏治相对顺畅,科举制度与官员队伍建设结合得很好。?
4?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为科举制度为大学生提供了成名的机会,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中下阶层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唐以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举制度与教育制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举的生源主要来自学校,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考生而设立的。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兴学重教”在当时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如北宋时期,规模较大的学校有三所,分别是:范仲淹于公元1044年建立周县学校;公元1068-1085王安石创立国子监三设法;公元1102-1106年,蔡京增加国子监名额,毕业后授官。?
5?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记载,早在唐中宗时代,日本就建立了模仿唐朝的考试选官制度。16世纪后,中国的考试制度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孙中山先生在考察了欧美的考试制度后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几乎都是以英国的考试制度为蓝本的。追根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最初是从我们中国学来的。”。胡适说:“我在国外的时候,常常觉得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是公开客观的公务员考试制度。没有一个国家的考试制度能像我们这样漫长、严谨、开放。”“反观西方国家,实行公务员考试制度不过二三百年,都是受中国的影响。”到1 9世纪中叶,中国的科举制度已经广为欧洲知识分子所知,朝鲜和越南也长期实行科举制度。毫无疑问,科举制度传到欧美,影响世界,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贡献。?(2)负面影响?
科举制度不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内容是什么?
科举考试的内容过分强调文学诗词和赋,而忽视了推动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文化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这对中国文化的畸形发展和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产生了负面影响。?
2?考试形式是怎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墨守成规,漏洞百出,尤其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人的实践能力。反而强化了人们的机会主义考试心理,败坏学风,腐蚀灵魂。?
3?科举制度的价值取向?
科举制度虽然达到了选贤任能的目的,但也在一定的范式下束缚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民主意识被无情扼杀。同时,科举制度强调“一切低人一等,唯读书高”的贵族观念,导致人们轻视社会各阶层和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导致中华民族在表面的文化繁荣下日益空心化和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