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风筝》影评

回到十几年前,我是李的《血色清晨》(1990)和的第一部作品《有人爱上我》(1990)的编剧,时间应该是1991年。

有一天壮壮突然来找我,说有这种事,因为他想通过一个孩子的眼睛来看自己的家庭和社会。也就是说,从大约5年前的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一个从未在襁褓中出生的婴儿到一个孩子,至少用了15年。我觉得当时想这个可能不太成熟,但是当这个命题出现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回想起很多事情。

我和壮壮都和《蓝风筝》里的“小钢头”差不多大。童年的记忆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状态,但有趣的是,我们在经历的时候却很单纯,很快乐。这种突然做梦的感觉太美妙了。

所以当壮壮来找我,告诉我他的想法的时候,我明确表示我愿意去做。而且当时作家的创作主动性比较强,可以写得很悠闲。没有经济压力,也没有人总是在背后催你。一切都在积极而缓慢地以一种下沉的状态在移动,就像蓝风筝给人的感觉一样,没有任何功利在里面。这部电影讲述了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们经历了这段历史。当然,我没怎么经历过。我不是“第三代”。“文革”初期我是小学生,比我大一点。他已经上中学了。我想强调的是,我们不要很刻意的去触碰这段历史,但是我觉得艺术家应该有这样的责任去面对。所以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田壮壮和我有一种很深的感受,更确切的说,也许是一种责任感。

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很自然的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还有亲戚邻居的一些往事。在那段时间里,我们想起了许多老朋友和旧事。

所以,回想起来,成年后的我,有些不由自主的心悸和顿悟,甚至有些伤感和悲伤。在近一年的《蓝风筝》写作中,我们似乎用一把时间的漏勺打捞起了一些记忆,还原了一些记忆。其实我们一辈子也拍不出一两部像《蓝风筝》这样的电影,因为太让人沮丧了。这种物欲横流的环境不太可能允许这类电影的创作,我发自内心的非常珍惜这次合作。

在和田壮壮的合作中,我真的觉得他是一个很有同情心,很有责任心,很有想法的人。表面上看,他给人一种大大咧咧的感觉。其实我觉得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也是这些优秀著名的中国导演中的佼佼者。我认为电影《蓝风筝》体现了他的全部精神。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关于一个来自中国的女孩,她写了一个关于她爱上一个美国黑人男孩的故事。他们都把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写得很开心。最后她写道,那天晚上他们去电影院看《蓝风筝》,两人都泪流满面。当他们走出电影院时,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我觉得一方面是他们在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和历史,更重要的是一些默默感动的东西能够感动他们,对他们产生影响,这也正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或者说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情怀。我觉得田壮壮就是有这样情怀的中青年导演。这种东西如果渗透到他的血液里,他是学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