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
先秦绘画在古籍中已有记载,并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多为神话人物,气势磅礴。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人画。隋唐发展迅速,产生了著名的艺术家。宋代达到顶峰,其后是元、明、清。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很早。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矿物颜色在岩石上绘制简单的动植物图案和人形,在陶器上绘制各种美丽的图案,然后在青铜器上雕刻神秘的图案和其他图形。由于这些作品年代久远,被保留下来的是凤羽和磷角,但却让我们得以一窥早期的画作。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画在纸绢上的单幅画,是一座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品,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早期的绘画根据其作品的题材分为若干绘画题材,如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大约在公元17世纪,欧洲绘画传入中国。为了与本土传统绘画相区别,引进的欧洲绘画被命名为“西洋画”,本土绘画自然被称为“中国画”。所以中国画的原标题是相对于西洋画(泛指欧洲绘画)而言的。
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在世界艺术领域自成体系。中国画和西洋画在艺术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工笔重彩画和水墨写意画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国画看似水墨写意,其实是一种误解。中国画按技法和风格可分为两种,即工笔和写意。工笔画也叫“精画”。他的画风工整细致,用规则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并注重细节的描写,再施以厚重而明亮的色彩。工笔画用的颜料大多是矿物,多年后仍能保持原有的颜色;整个画面美观明亮,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正是因为这些画的华丽外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宫廷画家都采用这种绘画方法来表现他们的皇家风格。
与工笔画相比,它是写意画,也叫“糙画”。他的画风朴实,通过尽可能简洁的笔墨,着重刻画物体的神韵和寓意,不太注重所画物体的逼真和造型。画家在绘画中常常运用概括和夸张,运用丰富的联想,最大限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张扬不同的个性。因此,写意具有一定的即兴性、随意性和偶然效果,难以模仿和描绘。几乎都是水墨完成的,外表素雅。这类作品在后来的中国画坛占有很大比重。
从中国画的发展史来看,早期的画(公元12世纪以前)都是工笔画。后期作品多为水墨写意;从作者情况来看,工笔画的作者多为职业画家或工匠,而水墨写意画的作者多为文人。
当然,工笔和写意画之间还有一个开放的区域供画家两端选择,从而形成一个折中,即半工笔半写意画。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国画离不开诗。碑文篆刻是一本诗集。绘画与印刷相结合的艺术表现。
中国早期的许多汉字是象形的艾雨,根据物体的形状或含义用简洁的线条绘制。这类似于画线。中国文字的这一特点,加上文字形式本身强大的艺术创造力,与绘画有着天然的联系,被称为“书画同源”。中国画家(尤其是文人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把写字的笔法运用到绘画中是非常自然的;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往往是以诗歌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屏幕上;按照中国文人的习惯,这幅画的题字是用朱砂印章刻上自己的名字。强调线条的表现力和绘画笔墨的书法趣味,是评价中国画作品风格的重要标准。
中国的绘画非常注重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在动笔之前,画家一般会考虑诗的内容、风格以及印章在画中的位置。画中诗情与意象相得益彰,对画面的意境和构图起到了互补和平衡的作用;印章的红色和黑白(水墨)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把诗、书、画、印四个因素融合在一个统一的画面里,是中国画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从画面布局来看,中国传统绘画和欧洲绘画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中国画非常注重画面留白。留白不是空,可以是山中的云,可以是河上的晨雾,可以是日月的光辉,甚至可以是虚无。有人认为“白布”是中国画最受关注的点。画家强调画面的诗意传达,那些空白可能就是诗意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象征,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20世纪中国伟大的画家、文学家苏冕(1036-11)曾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这也是后世画家所追求的境界。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足鼎立。
在中国画中,人、物、山水、花鸟是最大的三个题材,也是最常见的题材。它们可以大致对应欧洲绘画中的人物、风景和静物。
以人物为参赛主体的绘画是我国古代绘画题材中最早的,艺术的考古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原始社会的先民们“用白茎、红铝土、黑炭在岩壁上绘人村、动物图案”,可以说是第一条绘制人物的河流。到了距今1500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艺术发展逐渐成熟。这个时代的著名画家、艺术理论家顾当之(348-409)提出了人物画要“形神兼备”的思想,认为画家不仅要正确地刻画人物的外貌,还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精神气质,即内在的东西。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艺术家们。艺术批评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遵循这种认识,从事创作和评价。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发展的早期有着辉煌的历史。
以描绘山川自然风光为主的绘画,称为山水画,是中国画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学科。它的兴起比人物画晚得多,到了唐代(618-907)才趋于成熟。此后名作不断,达到顶峰。山水画的繁荣有其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原因。中国古代哲学家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世间万物是相通的,人的善才能感知自我的相通,人的善才能感知自然。即使人在官场,心向往山川;亲近自然,与人性交融,成为中国文人(包括画家)最大的心愿。画家在描绘自然景物时寄托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追求,同时给观者许多联想和启发。纵观中国古代绘画史,山水画家在所有绘画用具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中国画的另一类,主要描写花卉、竹石、鸟兽、虫鱼,因为是最常见的花鸟组合,所以被称为花鸟画。花鸟画给人一种特殊的观赏趣味,它的兴起早于山水画。起初,它被用于手工艺品的图案中,到了唐代,它开始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独立类别。中国古代文人喜欢梅、兰、竹、菊,认为它们高雅高贵,表现了文人雅士的高贵脱俗的气质。因此,梅朱兰居是花鸟画中常见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