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历史文化研究性学习的体会

“清远”连用,最早出现在晋代,意为清明、广元。《晋书·王导传》云:“少导,知明。“清远,作为行政区名称,最早出现在我市。在南田亮监狱投入使用六年(507年),已经超过1500年。仲景的演变有三个阶段:梁武帝设庆元郡,庆元才作为郡的行政区域而为世人所知;隋开帝十年(590),清苑县被废,清苑之名被贬近1400年。清远市建于1988,清远名称升级使用。现在新建的清远市已经到了“弱冠”之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地级市。

值得注意的是,苏中县虽然比清苑县早出现600多年,但在设县时并未将其作为县名,只是保留其县名作为清苑县的县之一(管辖范围大大缩小);当隋朝废除清苑县时,旧的苏中县被新建立的清苑县取代,从历史中消失了。当时,原庆元县还有一个郑彬县,与新成立的庆元县并存,但33年后也永久消失了。这耐人寻味的历史变迁,说明世人对清远这个名字情有独钟。可惜这么通俗的名字一直没人破译,以至于后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于谦在此求学多年,才知道清远之名源于水。水,北江也。

以水命名是古代何琳县,如曲江、翁源、三水、四会,以及我市的绵阳、韩嫣等古名常用的命名手法。清苑县,原名苏中县,因北江而得名。本版《清苑县志》引用了一个历史传说:汉初二、五、八月间,潮水涨到渔峡(今飞来峡),一夜回到舞阳城,所以飞来峡又叫峡。“苏中”这个名字来源于涨潮,属于水情地名。这是特定情况下的北江水情,也是异常情况下的北江水情。正常情况下,北江是一条水量丰富、水质清澈的河流。

北江古称沁水。此名出现于汉代,流行至唐宋。唐宋的史书都以“沁水”为北江的名称。有很多人以“秦”闻名,意思是北江水资源丰富,属于水河之名。这个名字与现实相符。根据《广东省韶关市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出版),北江水系总径流量31285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深1023毫米,人均径流量7426立方米,分别是全省和全国的2.1倍和2.9倍,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按每亩耕地用水量计算,韶关的数字最高,达到8323立方米,分别是全省、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4.8倍和3.6倍。“由此可见,北江水量相当充沛。

北江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干净,因为上游多为石山峡谷,两岸林木茂盛,入河泥沙较少。关于北江水质好,流传至今的赞美诗可以是生动的见证。“澄碧渊底,悬崖危崖”是迄今所见最早歌颂飞来峡清凉水质的诗句。作者姜在南朝梁陈时期一直享有盛名。唐宋时期见到的诗句是:“两峰托碧汉,一水抱万青。老龙还在,浪还在”(唐·沈全启《霞山》);“时时愿胜夫妇,清江取渡口杯”(郝《宝林寺》);“门不关,水中月空”(唐杨恒《体下山寺》);“澄江在弯峡中,远归画舫”(张松德祥《霞山飞来寺》);“古寺清江上,维舟落霞前”(宋高僧《霞山》);“云水依旧照,鸟往西归东方”(宋湘紫茵《霞山飞来寺》)等等。明清时期更多,本文就不赘述了。在上述诗词中,常用“清”、“成”等词来形容北江之水,纯净无杂质。清楚就是清楚。可见,北江的水质早已享有盛誉。

北江出飞来峡后,西南流经大陆中心的轮洲岛,然后转向西北,转向东西流经青城,再转向西南缓慢流动。飞来峡以南地势平坦,北江流入此地流速缓慢,河水清澈见底,气象“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旷野”。如果你爬上河边看一看,自然会有“一水下海”的感觉(唐李敖《峡山寺》)。南梁时期的青城先民也会有同感,所以可以把“青”和“元”两个字联系起来,与郡的位置不谋而合,所以取名“清远”是非常合理的。这个名字结合了水质和水流方向,很有诗意。幸运的是,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秘:清远,就是那条流向远方的清江!

最后,顺便说一句,这是我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准确。清远为何得名?希望有兴趣的人可以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通过讨论就能接触到* * *的知识,那真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