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银行」不叫「钱银行」?
银行是从西方引进中国的名称。中国原名:钱庄和汇票银行。
银行一词的由来:
“银行”一词始于意大利文Banca,原意为商业交换用的桌子和椅子。英语翻译成Bank,就是存钱的柜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以白银为主要货币材料,做生意的店铺称为“银行”,所以翻译过来就是“银行”。
中国最早使用“银行”一词是在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写的《大臣新章》(1895)中。有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就有“银行”一词,最早始于唐代(公元618-907)。公元845年,苏州出现了“金银店”。北宋书法家蔡襄在《教民十六事》一文中说“银行要赚钱卖,很多人可以告,可以抓”...
那么,银行是怎么产生的呢?
历史上银行是从货币管理行业逐渐演变而来的。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乃至国家之间贸易活动的扩大,需要支付大量的钱币,但各地钱币的材质、成色、重量、面额都不一样,给跨地区的商品交易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了方便商品交易,客观上需要从商人中分出一部分人专门从事钱币的鉴别、鉴定和兑换工作,于是钱币兑换行业便应运而生。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钱币兑换业经常往返于各地。为了避免长期携带和保管货币的麻烦和风险,他们将货币交给货币兑换商专门保管,委托他们代为支付、结算和汇款,这样货币兑换业就演变成了货币管理业。
随着货币业务的扩大,货币经营者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他们利用这些资金办理贷款业务,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社会上有些有钱暂时不用的人,也愿意把钱存在他们那里,给自己带来利息收入。因此,在货币管理行业的发展中,衍生出了货币借贷业务。货币借贷业务就这样把原来的货币管理行业变成了银行,原来的货币操作者变成了银行家。可见,银行并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
/statics/jtzy 2003 x/gzpdx/jxzyg/ZZ/1/21/01/jasl 1 .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