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医药
中医,即中国的医学,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并没有“中医”这个名词。此前,“中药”有很多称谓:黄绮、清囊、杏林、悬壶、橘井等等。每个名字都和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关。例如,“中医”的第一个名字“黄绮”来自《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黄帝与被称为“石天”的戚伯讨论医学的一部著作。后人将《黄帝内经》中的药物称为“黄奇术”。《黄帝内经》是中国早期医学的经典,所以黄绮成了中医的代名词。再比如鲜为人知的《橘子井》,讲的是西汉道士苏旦的故事。苏丹对母亲很孝顺。在成仙之前,她告诉母亲会有瘟疫流行,喝井里的橘叶可以预防。第二年疫情爆发时,他的母亲就用这种方法救治了无数病人。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以“橘香精泉”称赞中医。
“中医”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有“病了,总要上中医”的说法。意思是生病了不治疗,往往自愈,因为这符合医学原理。这不是让我们病死,而是强调人类自我调节对健康的重要性。人体往往通过自我调节达到阴阳平衡,所以疼痛往往无药自愈。这就是中医的秘密:通过调节人体的各种机制,达到平衡,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我们说的“中医”是鸦片战争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了区分中西医学,把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药条例》,以法律形式正式将中国医学命名为“中医”,人们也称之为“中国医学”、“传统医学”、“民族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