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县环峰小学的学校发展

含山县环峰小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名校。创办于清末(光绪30年-1904),当时是官方的宾农学堂,设在韩山中学。

第一任校长是唐运祥。这个时候只有三四个老师,四十个左右的学生。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操等课程。学校一方面学西学,一方面还教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宾农学校的杰出代表唐佛瑜先后考入北京陆军学校和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在美国学习化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授,曾回韩山任教育局长。

辛亥革命爆发,满清灭亡,宾农学堂改名为“高等小学堂”。

1914年,劝学院(教育局前身)成立,高等小学堂改为高等学府。

1918年,“秋”曾一度占领韩城,并在校舍内设置营房,学校因此停办。

1921年,县级高等小学与公立高等小学合并,迁回宾农学校,命名为第一所县级高等小学。

1926年,受芜湖第二女子学院的启发,在“积仓”原址创办了一所名为含山县女子高等小学的新式女子学校。1928年,该县将县第一中学、县女子中学等市内四所学校合并为含山县第一实验小学。

1930年,第一实验小学本部与妇女部合作,更名为含山县中心小学,吴(吴铁年)任县中心小学校长。

1931年,俞伯平被任命为校长。

1933年,孟都生出任校长。1934年秋,孟都生离开学校,刘子铭接任校长。后来,包被任命为校长。此时,学校已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学制六年。一二三四年级是初中,五六年级是高中。每个班按照课程设置授课,每天六节课,上午三节,下午三节,开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卫生、常识、农业、音乐。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更名为环峰小学,校长王文广,学生人数大增。学校里有40多名童子军。配有铜鼓、圆号、长笛和其他乐队。

1939年,由于日军再次占领韩城,学校被迫关闭。抗战胜利前后,在市区受教育的几乎都是从这里毕业的学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开始陆续复课。韩城市在含山县环峰镇原戴氏私立小学校址(现包括澄城小学现址)开办示范小学,后更名为中正小学。民国三十五年,又改为含山县环峰中心学校。此时学校已初具规模,学制六年,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每天都有升旗和校长讲座。开设的课程有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学校先后由田成玉、卢成功、包敏哲等人担任校长。

1949年韩城解放后不久,含山县市人民政府首任县长王文正委派唐伯贤在含山中学西北的原滨农校址扩建重建学校。学校命名为环峰小学,由唐伯贤任校长,有庆寿贤、余寿兰、刁俊宁、陈汉平等老师,学生100余人。

1950年,唐伯贤转学到韩山中学,聂秀军任校长。

1954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校址不够用了,县里决定把校址迁到“老衙门”——现在的环峰小学旧址。1966年更名为“东方红小学”,1981年恢复环峰小学校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当时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环峰小学(东方红)增设了两个初中班,两个初中班的质量在同类学校中名列第一,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这一时期,学校先后由唐伯贤、聂修君、方、卿寿贤、蒋瑞坤、、严东平、钱仁森、刘天柱(任职半年,时任钱仁森校长)、刁善友、周祖平、郑先顺任校长,现任校长为李子儒。

从滨农学校到环峰小学,经历了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校名不时更改,历经百年风风雨雨。在这风雨飘摇的历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远在大洋彼岸。现在环峰小学将继承和发扬前辈的遗志,将成为全省的一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