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在高中政治中包括哪些知识?想知道就告诉我。
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可以被人的意识反映出来的客观现实。
自然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世界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客观存在的认识上。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有物质先于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动力作用。意识能正确地反映物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这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相连的。联系是事物与事物内部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变化的。
现象引起和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只有抓住因果关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重要形式。做事既要着眼于整体,又要做好局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整体功能。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和发展。发展是一个新事物产生旧事物消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处理问题,把事物看作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找准事物发展的阶段和位置,要有推动新事物发展的创新精神。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本质的必然联系。法律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运用法律。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事物本身所包含的矛盾统一关系叫做矛盾。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它们按照一定的条件互相转化。
矛盾是普遍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善于综合分析矛盾,坚持二分法和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矛盾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的两面各有特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在事物的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在矛盾的两个方面,它又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范例。
矛盾分析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必须坚持内外结合的观点,正确对待顺境逆境,努力处理好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进行飞跃。关注量的变化,学会优化结构。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的变化会引起质变。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坚持事物的先进性与艰巨性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对待个人成长中的曲折,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综合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避免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努力防止和克服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性。
认识论的
主观的、动态的诗人是不同于事物的。表现在思维和行为上,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观能动性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思维不能止步于事物的现象,而要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真理和科学理论(将对真理的认识系统化)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拥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拥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实践;第二,认真思考和处理感性认识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关键。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艰苦反复的过程。人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认识,扩大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坚持以矛盾分析为核心,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合理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在认知中起着特殊的作用,所以要注意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有目的的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征。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和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
实践的作用: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革和进步,科学实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识在实践中起能动作用,认识指导实践。
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谋利益,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
与实践和人民相结合是知青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要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结合人们的实践,在情、理、行三个方面做出改变。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活动。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认知能力以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实践是从主观到客观的活动,也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活动。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都离不开实践,主观和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都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价值感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是否有价值的根本看法和评价标准。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正确的价值观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中国现阶段存在各种价值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也是人们应该遵循和普遍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1),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2.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3.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的关系,坚持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要求经济活动中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作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应该用集体主义来调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他人,主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反对小团体和个人主义,注重整体,坚持集体主义。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心中有国家集体和他人,树立社会主义主人翁意识,反对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倾向。
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时间都是错误的。
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
人生贡献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尤其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发挥聪明才智,具有不屈不挠不怕失败的奋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理想是人生的目标。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崇高的理想在生活和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们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要实现理想,就要把最高理想和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我们应该努力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把理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