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真正用过空城计划?

1.舒展:第一个空城演习的例子

春秋时期,楚国的儿子殷在弟弟楚文王死后,想通过建功立业来显示自己的才能,以博取弟媳文夫人的欢心,于是在公元前666年率军攻打郑。

当然,郑不能对抗强大的楚国。眼看楚国的军队快到首都了,大臣们正在争论要不要打仗,要不要讲和,要不要离开。这时,上清提出要坚持援朝(郑国与齐国有盟约)。

詹亦然利用了圆公子急于讨文夫人欢心,又怕失败的心理,下令城内所有士兵埋伏,不让对方看到一兵一卒,而城内店铺照常营业,百姓照常往来,没有任何慌乱。

楚军先锋攻打郑都城时,看到这一幕,百思不得其解。他误以为城中有埋伏,不敢攻城。

楚国后续部队赶到后,公子渊听了先锋的报告,于是登上高地,眺望全城。他虽见城内真的空无一人,但隐隐约约看到郑的旗军,故怀疑有诈,不敢贸然攻城。

不久,齐国得到了郑的帮助,与鲁、宋联手出兵救郑。龚自元得知此事后,只得率军撤退。

2.李广:费将军计划退兵匈奴。

李广担任尚军县令时,皇帝派来的太监外出打猎,遭到三名匈奴士兵的袭击。太监受伤逃回,随从或死或伤。

李广一怒之下,率领百余人马追击,追了几十里,将两人杀死,活捉一人。

然而就在李广准备回营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三千多人的塔尔坎。

塔尔坎也发现了李广的部队,但他误以为他们是西汉军队诱敌的先头部队,所以没有贸然进攻,只是占领高地观察动静。

李广的骑兵看到对方的人数,极为惊慌,建议李广立即回营。

然而李广知道,茫茫草原要从擅长骑马的塔尔坎手中逃脱并不容易。看到对方没有马上攻击后,他不禁思考原因。他没有撤退,而是在离敌人只有两里地的地方停了下来,命令手下所有士兵下马卸下马鞍,躺在地上悠闲地休息。

塔尔坎见李广如此,更加深了他们的疑虑,于是匈奴将领派了几个人去试探虚实。

结果李广马上上马,把匈奴兵杀了,然后回到原地下马休息。

匈奴将领见此更加起疑,恐遭大部队突袭,无奈率军撤退。

直到匈奴兵撤退,光率领他的百余人回到营地。

3.张守贵

张守贵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边塞将领。

他在我百忙之中,长期镇守边境,多次抗击突厥、契丹、吐蕃的入侵者,屡建功勋。被誉为“功勋边城,世界虎臣”。

据说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吐蕃人攻打瓜州(今甘肃安西西南),守备司令王俊环战死,张守贵被任命为瓜州刺史。

他一到,就立即组织士兵和人民筑起一道墙来抵抗敌人的进攻。

但是城墙还没修好,吐蕃人突然进攻,打到了城门。

所有人都吓得面无人色,但张守贵却非常冷静。他急中生智,说:“敌人寡不敌众,我们不能用利箭和石头硬抗。我们必须用战术来撤退。”于是登上城楼,买酒作乐,又找乐师弹琴唱歌,大摆筵席款待将士。

吐蕃人见疑城中有埋伏,不战而退。张守贵立即率兵追击,大败吐蕃人。

4.刘坤

西晋时期,数万匈奴兵围攻晋阳。

刘琨见势不妙,如与敌人硬拼,势必兵败城破,于是一边严密防守,一边写信请求增援。

七天过去了,援军还没到,城内粮草贫乏,兵荒马乱。

刘琨登上城楼,俯瞰城外敌营,苦苦思索对策。

突然,他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于是他命令所有会演奏胡佳的军士到帐中报到,不久就组成了一支胡佳乐队,向着敌营演奏“胡巷”。

他们凄凄惨惨地吹着,匈奴兵听得士气大乱。

半夜又放这首曲子,匈奴兵思念家乡,都流着泪回来了。

5.曹操

曹操用空城计的时候就是这样,只是曹操的势力不是很大,但是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他的邻居就是吕布的地盘。

当时三国诸侯在打仗,吕布想吞并曹操,就领兵进攻。

可惜因为秋天麦子熟了,曹操就把大部分兵力都派到了城外,领取口粮。他的部队忙着割麦子,只有几个部队在守城。

吕布来攻来杀去,城中百姓一片慌乱,不知如何是好。这个时候曹操也很着急。

有才华的人就是不一样。曹操在这个极度危险的时刻保持冷静,让家人和城里很多人去城墙上唱歌跳舞。

他还下令打开城门,只有少量士兵守卫着城市。吕布发现这个情况,知道曹操一向狡猾,看着边上树林密不透风,就害怕了。

于是吕布没有攻城,而是领兵回防。曹操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