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船的历史
他出身名门,当了皇帝才27天就被废了...这就是西汉历史上的海昏侯刘贺第一代。史料称之为“狂而不利”。多年来,人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直到近几年海昏侯墓的发现,它一诞生就让世人大吃一惊,尤其是无数的马蹄金、精美的漆器、玉器、价值连城的青铜器,简直可以蒙蔽大众的眼睛。人们再次关注墓主人。那么,刘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由于无子,18岁的昌邑王刘贺被霍光选为合法继承人,刘贺当了皇帝。然而好景不长。仅仅过了27天,霍光就为其罗列了1127条罪名,包括“抢夺妇女、聚敛奢富、不尊圣贤”等等,并斥其为海昏侯,将其赶出长安。至此,刘贺也成为了历史上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
几年后,刘贺死于晕船。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去世。关于刘贺的死因,有多种说法。辛德庸倾向于认为,当时的江西发展不怎么样,有可能是“瘴气”比较严重。刘贺父子可能是因为某种急性传染病,很快就死了。
刘贺的死,紧接着是他两个儿子的死(很难说背后没有阴谋)。所以,父子葬在同一个墓里。宣帝感慨道,“天昏地暗,海中无物”,下令全国除之。按照汉律,一旦排除国家,带有诸侯标志的财产就不能在天下流通。我们做什么呢负责安排他葬礼的官员只能把刘贺所有的财富都埋在坟墓里。与他合葬可谓“倾家荡产”。由于种种原因,这位侯爵墓中的财富比同类墓中的多。
然而,海昏真的有那么“昏庸”吗?很多历史专家和爱好者都不相信这种说法,但他们找不到证据,只能将其列为历史之谜。专家们对海昏侯墓的重新发现感到非常兴奋。墓中出土的各种文物不仅可以填补汉代历史研究的空白,而且有助于我们找到揭开海昏侯真面目的钥匙。在墓葬的发掘过程中,海昏侯墓中发现了5200多枚竹简。这么多竹简的主要内容都是儒家经典,比如《论语》、《易经》、《礼记》、《孝经》。于是,这些东西的挖掘,让很多人琢磨着为刘贺“翻案”:你看,刘贺就是这么一个好学的娃。作为孔子的学生,他怎么会做这么多坏事呢?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把尖端锋利的刷子。经多位专家鉴定,该毛笔并非普通汉代毛笔,而是一种有特殊用途的“毛笔”。我们都听说过“簪”,是古人用来扎头发的装饰品之一,但“簪笔”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其实也很简单。“簪花笔”既然叫笔,自然是用来写字的,但“簪花”这个词却有很大的历史。汉代儒生都需要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用笔写字。古代儒生没有插笔的口袋。况且毛笔是一种很难存放和携带的文具,稍有倾斜就可能沾满墨水。于是,人们灵机一动,把毛笔的一端插进头发里,既不会污染衣服,又可以随身携带,一举两得。因为这种笔插在头上就像一个发夹,所以得名“发夹笔”。
头上插一支笔是汉代儒生的潮流装扮。《史记·滑稽列传》曾记载“西门豹断笔,久留江中。”也就是说,当时儒生把笔放在头上,早已司空见惯。虽然这只是一支小笔,但其实它的挖掘很能说明问题。据西汉将军霍光说,刘贺是个贪图享乐的人,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根本不理会百家争鸣的经典。但就是这样一个浪子,为什么非要用笔陪葬呢?他真的附庸风雅吗?事实上,后海墓中已经出土了一幅画有孔子的屏风和两块砚台,这说明刘贺至少是一个尊经百家、精通文墨的人。在他心里,应该有礼仪,有道德,有操守,有规范。
刘贺比较野,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会收敛。这是人之常情,但按照霍光的说法,刘贺愈演愈烈,这显然违背了事物的一般规律。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证据可以说明问题。刘贺登基27天内能做1127坏事是什么概念?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得到的结果是,刘贺除了睡觉时间,平均每小时需要做三件不同的坏事,才能满足1127件坏事的“世界纪录”。这种“劳动强度”,恐怕连专业不好的人都做不到。在西汉相关的史书中,能直接看到的关于刘贺的记载并不多。
如果没有海昏侯墓的发现,也许他富有戏剧性的一生不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刘贺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但他一生的沉浮恰恰反映了当时时代环境的变化。(有史学家认为刘贺被废是因为他聪明。他想组织敢死队(把朋友从老家转移到北京)去杀霍光,但霍光管不了他,刘贺被废了。)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刘贺的千年之谜终于被揭开了。刘贺被皇帝贬下海,是一场政治阴谋,可怜的刘贺在这场阴谋中充当了一辈子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