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赤壁之战应该叫“赤壁-武林之战”。

曹操的士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军队。一小部分是刘表次子刘聪派来的水军(极小一部分是曹操在徐县训练的水军)。曹操水军分两路,沿河顺流而下,大军也分两路,沿长江两岸陆路行进,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08年)十一月的一天,正在长江南岸行军的曹骏,一接触到周瑜指挥的先头部队就感到沮丧。这个接触的地方叫“赤壁”,不是“武林”。武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在南岸。这两个地方隔海相望。

路楠的曹骏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命令南岸的所有部队登船驶向北岸,与已经沿着北岸行驶并在岸边扎营的船只汇合。

曹骏退守长江后,全军退守北岸,坚守在陆口上游斜对面的武林,安置伤病员。从赤壁到武林,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攻转守,周瑜由守转攻。所以可以认为首战比次战更有决定性。

这场具有历史决定性的“赤壁之战”,应该叫“赤壁-武林之战”。赤壁两军相遇,只是一场序贯战;武林中杀人放火才是决战。曹骏的船和营房在北岸,黄盖的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武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后世的说书人并没有深究,而是把“红”字和“火”字联系起来,认为赤壁之所以红是因为火。其实赤壁本来就是红的,因为土。

扩展数据:

赤壁之战的失败使曹操在短时间内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而孙和刘则通过赤壁之战的胜利开始了各自势力的发展。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继而谋利。孙权多次率军攻合肥,几战不利。

回到北方后,曹操花了五年时间休养生息,平定关中后才大规模征服孙权。这场战争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让出第一步,然后进攻敌人,从而取得胜利”的著名事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条件,但首先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

官渡之战,曹操的实力明显不如袁绍,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占绝对优势。但他以少攻多,乘虚而入,最终大获全胜。取胜之道值得后人深思。

人民网-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