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城历史

据史料记载,1876年(光绪二年),河南祥符人张越在建县前奉命协助开垦怀仁(今桓仁)。当时清朝规定五年内人口要增加到五万,才能设一县为知府。但是,桓仁在建县之前已经被取缔了200多年。全县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只有2.6万人非法偷渡填海。1877年(光绪三年),怀仁终于被批准建县,张越负责建县。为了给县城选址,使之真正成为桓仁的经济文化中心,张越费了不少功夫。传说张越最初把县城设在浑江西岸的六道河子黄沟门。然而,由于日章的一次巡逻,他登上了五女山观光。在五女山俯瞰浑江和哈达河时,他看到了两河交汇形成的天然太极图,于是将城址移至浑江东岸,在太极图的阳极修建八卦桓仁城。1878(光绪四年)六月开工,历时四年,光绪八年春竣工。城高65,438+0.3英尺,厚65,438+0英尺,基深5英尺,宽65,438+0英尺,绕城65,438+0.5公里,城墙有八个角,八面如八卦。东、西、南三面都有门,分别叫“宾阳”、“朝景”、“迎勋”。都说东方朝阳就是东方的意思,西方的首都就是尊君的意思,北方四面环山没有门。城市四周有城楼,四角有堡垒。城内府衙、监狱、学校、武祠、寺庙的布局与明清宫外六部相似。据说县城建成后,桓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史书记载,八卦城建成时,知县张越在其《怀仁县初建碑》中写道,情况有所不同。望土,两江环抱,气聚风藏,五柚屏达Xi,原盖固,市如八卦,以宣八风,门开三灯立三才。这既提到了张越依山水归之势建八卦城的初衷,也表达了他希望连接日月星辰,培养和建立天地人之才的愿望。另据了解,桓仁满族自治县八卦城城墙已有近120年的历史,因自然坍塌和城市建设需要,现已全部拆除。但在今天的桓仁满族自治县西南,仍有一段20米左右的城墙基本保持着原貌。虽然古城旧址已建成道路或房屋,但古城格局仍保持八卦形状。现在我们从航拍照片上可以看到完整的八卦图,东南西三条街一直向外延伸,但没有一条街是从市中心向北的。此外,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八卦城的遗迹,那就是桓仁满族自治县县城内的八条独具特色的斜巷,都是八卦城的产物。

桓仁县是中国唯一的“八卦城”,这在世界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桓仁县决定用20到50年的时间,把现在的桓仁县建成一个新的“八卦城”。目前,“八卦城”的西门“朝景门”和南门“迎汛门”已经开工建设。

据史书记载,公元65438年至0877年,辽东垦荒开发使桓仁当地人口大量增加,当地土匪经常骚扰百姓,掠夺财物。清政府最终批准在桓仁(当时叫怀仁)设县。那么县城建在哪里呢?负责修建的河南人张越发现哈达河与浑江交汇处的两条河流形成了一个“S”走向的天然太极图,于是决定将县城建在浑江东岸天然太极图的阳极(阴阳鱼的眼睛上),并按八卦图修建。

当时清政府拨款4万两白银建城,1882建怀仁县。城墙形状为八角形、八角形,北面有山,东、西、南有宾阳门、朝景门、迎勋门。在当时的条件下,县城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当地的行政能力和抵御土匪袭击的能力。然而,经过120多年的风雨,桓仁古八卦城只剩下西南面一面20多米的城墙。

2000年春,北京大学考古学家王、、考察桓仁县时,发现桓仁县是一座“八卦城”,并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据两位学者介绍,桓仁古城旧址虽已建成道路或居民楼,但其格局仍保持八卦状。完整的八卦图可以在航拍照片中看到,县城几条独具特色的斜巷也是八卦城的产物。

据桓仁城乡建设规划局副局长韩秀烈介绍,新“八卦城”将定位为旅游城市。现在规划和景观设计已经完成,新的“八卦城”既保留了历史文脉的价值,又有今天的旅游功能,城外有护城河;城市的出入口以中国传统的牌楼风格为主,城内所有建筑将采用清末民居风格。

根据规划,桓仁八卦城与周边太极形浑江水构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太极八卦城。

近几年到桓仁考察的学者认为,虽然八卦村、八卦田在中国已被发现,但八卦城以前并未被发现。尤其是桓仁八卦城与自然太极图自然融合,与高句丽第一古都五女山城紧密相连,吸引了国内外部分人士的兴趣。近年来,游客和学者们来探索这些僻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