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扛旗是为了什么?
潮汕文化仅限于潮汕地区。外国朋友对潮汕风俗文化真的知之甚少,对潮汕文化不熟悉,充满好奇。很多外地的朋友表示想了解潮汕地区的文化习俗,但是一直不知道从哪里了解。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质疑潮汕人的传统文化是不是除了整天扛着旗子什么都不是。潮汕女生不用学习上班吗?一年365天都是假期?有人开玩笑说扛旗叫扯皮。作为一个地道的潮汕人,今天我给大家大致介绍一下扛旗活动的由来,这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什么习俗,有什么意义。
旗的来历,我们不得不说潮汕人“拜老爷”,这里指的“老爷”不是官员,是土豪乡绅。潮汕人口中的“爷爷”是指守护神、民族英雄或去世后为当地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当地人民为了缅怀其他丰功伟绩,特意塑造金身,修建庙宇供其祭祀。潮汕人一般把这些庙会习俗称为“老爷宫”。潮汕地区属于多神崇拜的地方。潮汕的“主”并不是特指某一个神,而只是所有神的统称,包括一些女神。潮汕农村都是以姓氏群居,形成村落或村落。每一个村落或村庄,至少有一两个祖父的宫殿,少则四个,多则五个,甚至更多。每个祖师爷宫很少单独供奉一个祖师,大部分都是供奉各路祖师的。每一位宗师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镇守乡村,确保一方平安。也可以理解为“老爷宫”是一个多功能的服务大厅。庙里的“老爷”掌管着村子的三衰六旺,是村民们的福分。
“爷爷宫”里供奉的最常见的“爷爷”,比如妈祖、珍珠娘娘(潮汕地区的妈祖)、佛祖(天神)、城主关帝、伯公(福德爷爷)、保圣皇帝、龙威主、双忠王(徐苑、张勋)、木坑王(介子推)潮汕的“大师”个人认为应该属于道教的一个分支。同时,潮汕是一个非常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地方。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和洗礼,后来又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经过漫长的演变和融合,形成了潮汕地区这种“道、佛、儒”的奇特现象,实现了“道、儒、佛”的和平共处。师父的信仰虽然源于道教和佛教,但师父与佛教和道教的区别在于师父从不接受基督徒,也不说教或教导道教。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主人,每个村的主人只提供本村村民祭奠。
“营主(迎宾主)”类似于北方庙会。大多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每个村庄或村落都有一个由族长选定的特殊日子或幸运日。平时装扮“老爷宫”里的“老爷们”塑像,请下庙用八抬轿子抬出老爷宫,放在村里的祠堂里,或在阿胜(广场)游行时搭个临时“老爷棚”,先举行拜祭仪式,俗称拜老爷们。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带着三祭,水果,潮汕九等来到老人的棚子里祭拜。在拜师的同时,舞台上会有传统潮剧中的传统吉祥戏,潮汕人称之为扮神仙。祭拜仪式结束后,村里的年轻人用大轿子抬着“大师”的雕像,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游览了村里的每一个地方。当游行队伍经过他们的门口时,村民们会在门口设立香案,燃放鞭炮,烧香祭拜,以示对大师的欢迎。“营主”的意思是巡领地保百姓,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富足。其实就是一个新年祝福仪式。游行结束后,会选出一个吉祥的游行队伍,把雕像抬回寺庙,放在那里,整个活动就圆满结束了。虽然潮汕人都说潮汕话,但是不同地区的方言是有差异的。有的地方把“英老爷”叫做“英老爷”。
巡祖比较少见。一般祭祖就是准备祭品去祠堂祭拜。只有少数村落有祭祖时请祖先巡逻的习俗。这些村子的祖上大多是功勋大臣和民族英雄,所以有资格去巡逻。
潮汕传统民俗游行活动营主创团队除了骑旗。还有青壮年用八顶轿子抬老夫子塑像,鸣锣开道,戏子(避让,肃静),仪仗队,潮汕大锣大鼓队,歌舞,花篮队,布马舞,潮剧人物,花车,舞龙,舞狮。在队伍的最后,60岁以上的老大(宗族长辈)穿着唐装。旗只是旗中的一种:五峰旗、结婚旗(去年刚结婚的新郎扛着)、天顶旗(去年刚生完孩子的父亲扛着)。游行队伍中的角色基本都是村里的村民扮演的,几百到几千人不等。队伍中最小的孩子五六岁,最大的八九十岁,老中青跨越几代人参加的盛会。整个队伍绵延数公里,走遍了村里的大街小巷,一边巡游一边表演节目。游船期间,晚上还有传统潮剧表演和铁木偶戏。潮汕的铁布袋戏叫“剥猴皮”/做纸影。潮汕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每个村子的人口规模也不一样。所有游行队伍的组成取决于各村的实力,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队伍不一样,但是仪式还是差不多的。
为什么「营主」的游行活动大多在每年的1月到2月?腊月二十四,大师会向天庭报到,正月初四,大师会降天庭。正月初四过后,潮汕各地开始选择吉日迎接圣驾之旅,祈求新的一年平安繁荣、风调雨顺。有些村庄每年都会举行游行;有些村庄每年都会举行一个小庆典(只举行崇拜,不举行游行),每隔几年举行一次大庆典。很多网友都很好奇,为什么潮汕人每天都有过不完的节日和活动。其实每个村最多一年举办一两次,有的村三五年举办一次,有的村甚至十年十二年举办一次。潮汕是一个包括汕头、潮州和揭阳的地区。这三个城市加起来有几千个村庄。如果每个村一年举办一次,每年的活动就有上千个,很容易让人以为潮汕人每天都在过节。
很多人觉得潮汕人很封建很迷信,从早到晚一天到晚都在拜神。其实这不是封建迷信,而是信与不信。“师父”属于当地的民间信仰,也是一种文化传承,承载着潮汕每个人的记忆。其实潮汕人崇拜爷爷是有原因的:他们崇拜的是英雄而不是爷爷。事实上,潮汕人口中的大部分祖辈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保家卫国、抵御外敌的英雄。汉族英雄在清朝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为了避开大清的封杀,也为了显示英雄的威严,人们将英雄神话化,披上了仙女的神秘面纱,让英雄的故事更加传奇,口耳相传。
潮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人民常年饱受战乱之苦,所以潮汕人都是英雄,敬重英雄;另一方面,位于沿海地区的潮汕一直遭受台风、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潮汕人一般出海打鱼种田,可以说是靠神的恩典吃饭。万一遇到台风、洪水等灾害,辛辛苦苦种了半年的庄稼可能就没收成了。出海捕鱼时,海上风浪很大。每次出海都会持续几天到一两个月。在家里,家里的女人只能在家里默默祈祷“老人会祝贺一家人平安归来”。因此,老爷爷成了多灾多难的潮汕地区人民的精神支柱。每当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抱着“你有爷爷保护一切”(你有爷爷保佑一切)的信念坚持下去,克服困难。每年各村的乡村圣贤都会带头捐款赞助游行。一些老人宫还会设立一个慈善堂来帮助穷人。现在年轻人都在外面工作学习;有的在外面买了房,过年也不一定回村,和老家的联系越来越少。但村营主无论多忙,都会赶回家凑热闹(热闹),同时邀请亲朋好友观看、聚餐,将拜主的供品呈献给亲朋好友“吃得放心”。“大师”无形中成了亲人、朋友、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营地主人也可以说是一项非物质展示活动,游行中的很多项目都被列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潮汕地区至少有上万种这样的民俗。最大的游行活动包括在朝阳举行的双中文化节,以纪念徐苑和张勋,他们保卫了绥阳城。揭阳市城隍庙协会;潮州的青龙庙会;澄海盐灶是拖累神,盐灶被称为潮汕最血腥的营主;在谷饶镇,宋代大元帅为纪念抗击元兵入侵的文天祥及所有战死的将领而祭奠。它在清明节、中秋节和冬季的至日节举行。小镇每年由几个村联合组织,十年轮换一次。这些活动不是一个村举行的,而是整个镇或街道举行的。辖区每个村都会精心准备一些节目来参加。
欢迎大家来我们潮汕亲自观看,感受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