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大国创新指数100强:华为、阿里巴巴、腾讯位列前三。
10 65438 6月2日,在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南方财经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东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智造年会暨半导体产业峰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的《2021大国
作为21《世纪经济报道》年度系列策划《伟大之路:伟大国家100大创新》的收官之作,2021年度伟大国家100大创新报告共有7565438+来自“伟大国家100大创新”专栏深度访谈过的具有科技创新属性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此后,从创新能力、创新效应、创新生态、创新责任等角度,通过多项指标的严格计算,得出创新能力前100家企业。
综合分析2021百强创新指数,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是华为集团、阿里巴巴、腾讯控股、中兴通讯、JD.COM、中国移动、百度、BOE、联想集团、小米集团。
在此基础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课题组还独立编制了制造业“2021硬核技术细分指数”。在这份报告中,课题组选取了最能反映硬核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作为统计指标,最终得出“2021 Top 20硬核科技”。
从硬核技术20强榜单来看,华为作为创新型国家100强,在硬核技术领域依然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继华为之后,其他排名前五的公司是BOE、联想集团、比亚迪电子和TCL科技。
从综合指标来看,华为集团以70.42的得分领先,远超第二名阿里巴巴的52.96分。无论是从创新能力还是创新成效来看,华为的分数都位居前列。
从前者100的分数分布来看,仍然集中在头部,大量企业处于长尾位置。据统计,得分在40分以上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得分20-40的企业数为15。也就是说,20分以上的企业比例只有18%。这也意味着大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头部企业作为“灯塔”也值得与落后企业相提并论。
其中,二级指标“创新能力”包括收入、R&D费用、R&D增长、研发支出投入强度、R&D技术人员数量和比例。其中,营收是企业投资可持续R&D的基础,而R&D费用和人员投入是企业是否重视创新的最直接体现。
从2020年各项数据综合得分来看,华为集团创新能力压倒性,创新能力得分高达47.438+04。其次是阿里巴巴、腾讯控股、中国移动和JD.COM,得分分别为35.39、22.18、16.60和16.08。
此外,由于R&D强度大,鑫苑和携程。com在总分上分别排在18和20,但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分都冲到了前十。总分排在第24位的中国软件国际,因为技术人员比例最高,排在了前十名。不过,虽然指数是deus ex,但这些公司在创新方面还是有自己的短板。
具体来看,2020年营收方面,华为以891.368亿元排名第一,中国移动、JD.COM、阿里巴巴、腾讯、工业富联紧随其后,营收分别为7680.7亿元、7458.02亿元、7172.89亿元、4820.64亿元、4820.64亿元。这与创新能力顶尖的企业不谋而合。收益能力作为R&D和其他投资的基础,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就R&D费用的绝对值而言,华为集团拥有绝对的领先优势。2020年,华为的R&D费用将高达141893万元,超过2-5人的R&D费用总和。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的R&D费用分别为572.36亿元和389.72亿元,在创新型企业中也遥遥领先。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百度的绝对营收不在前10,但其研发支出在所有公司中排名第四,可见百度的R&D投入强度是头部创新企业中最好的。
二级指标“创新有效性”由几个指标组成,包括专利数量和人为效应。从创新成效得分来看,华为、腾讯、格力电器位居前列。其中,华为得分16.59,腾讯和格力电器得分分别为13.8和13.13。其次是BOE、美的集团、中兴通讯、小米集团和联想集团。
对于在R&D投资的企业来说,直接输出的无疑是专利情况。需要注意的是,企业的专利情况包括最具含金量的专利申请总量、有效专利数和授权发明专利数。创新有效性的最重要的指标考量维度就是基于这些指标。从专利综合得分来看,华为、格力、腾讯是前三。
无论是累计申请总量、有效专利数量还是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华为都处于第一位,超过第二、第三单项得分之和。此外,在专利得分排名靠前的公司中,格力电器和BOE在申请总数和有效专利数量上都表现出色,而中兴通讯在申请总数和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方面表现更佳。
专利综合得分最高的企业中,2020年专利申请量表现不一。华为和格力电器在申请总量上依然突出,而腾讯控股在授权发明专利数量上更具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专利公开的滞后性,通常需要4-18个月才能公开,所以公司申请的部分专利可能在2020年还没有公开,所以用累计专利数来对比更有参考意义。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已经跟不上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所以开放式创新已经成为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新模式。所谓开放式创新,就是企业创新时,不仅会依靠内部资源,还会寻找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创新。
目前,在开放式创新方面,包括知识产权契约、开放式创新合作、开放式创新平台和开放式创新社区。一般来说,位于大国创新之首的企业,有实力也有意愿开放自己,拥抱合作伙伴,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华为坚持开放合作创新,从维护全球标准统一、构建产业生态联盟、拥抱全球化开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等方面入手。根据华为官方数据,2020年,华为全球新增注册合作伙伴超过5000家,已与超过1600家合作伙伴联合发布超过2000个解决方案,并不断加大可复制联合解决方案的激励力度。
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也推出了完整的生态伙伴计划,包括百度大脑生态伙伴计划、飞桨技术伙伴计划和AI加速器。其中,飞鱼是国内最早开源、功能丰富的百度自主研发的工业级深度学习平台。百度集团副总裁吴添近日透露,飞桨拥有超过360万来自各行各业的开发者,开发了40万个AI模型,服务了1.3万家企事业单位。
但遗憾的是,很多大国创新指数覆盖的企业仍然缺乏ESG报告,没有被纳入机构的评价体系。统计显示,只有53家公司被纳入富时罗素ESG评分,只有54家公司拥有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ESG评级。
从评级打分的结果来看,排名靠前的企业数量也较少。在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ESG评级中,共有7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为AAA、AA、A、BBB、BB、B、CCC。目前,该报告中仅有5家创新企业排名在A级以上,无一达到AAA级。从富时罗素ESG的得分来看,得分在2.5分以上的公司也只有5家。
整体来看,创新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大多相对看重ESG能力。大国创新10强企业中,除华为不包含在上述两个ESG评价标准中外,其余企业均有相关指标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负责有望成为未来企业创新的一个发展趋势。
从具体的ESG评级/得分来看,联想集团和中兴通讯表现较好。根据富时罗素ESG的评分,在创新头部企业中,中兴通讯得分为3.8分,相比之下,第二名腾讯得分为2.6分,而JD.COM和小米集团分别为1.1分。
联想集团在MSCI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ESG评级中表现亮眼,成为唯一一家达到A级以上的创新头部企业,而小米在此次评级中垫底,评级仅为B级..
2021是中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被列为一章,这也开启了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征程。接下来,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动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也将是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离不开新技术的应用。“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深入实施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工程,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装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因此,在2021大国创新指数100强的基础上,21世纪经济报道数字经济研究组还独立编制了2021制造业硬核科技指数报告。报告的一级指数为2021硬核科技指数。在编制过程中,选取了包括R&D能力、专利储备、责任能力、硬核能力在内的二级指标,以及一系列相关的三级、四级指标。
根据最终结果,华为作为榜单中的创新型国家100强,在硬核技术领域依然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硬核指数为69.09,在众多企业中遥遥领先。继华为之后,其他排名前五的公司是BOE、联想集团、比亚迪电子和TCL科技。排名第二和第三的JD.COM和联想得分几乎持平。
在二级指标中,华为也是全面领先。其中,在营收指数中,前三名分别是华为、工业富联和联想集团。从总指标榜单来看,华为和联想在营收上也处于前列位置,营收是研发硬核技术的基础。
另外,作为发展硬核技术的核心指标之一,研发费用是重中之重。从指数得分来看,研发支出投入指数Top10依次为华为、百度、中兴通讯、美的集团、工业富联、联想集团、小米集团、BOE、TCL科技、格力电器。
但具体来说,华为的研发支出远超其他企业,这也是其硬核技术指数排名第一的重要原因。对于其他企业来说,R&D费用的持续投入仍然是一个长期的命题。
在R&D技术人员数量方面,华为、比亚迪电子、中兴通讯、工业富联和百度位居前列。其中,百度的R&D技术人员比例相对较高,其次是华为和中兴。
专利数据是硬核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从申请总数来看,Top10的企业分别是华为、中兴、格力电器、BOE、美的集团、比亚迪电子、联想集团、TCL科技、小米集团、百度。
其中,Top10企业为华为、格力电器、BOE、美的集团、中兴通讯、联想集团、比亚迪电子、TCL科技、小米集团、SMIC。
在累计授权发明方面,Top10的企业分别是华为、中兴、BOE、联想集团、格力电器、TCL科技、SMIC、美的集团、比亚迪电子、小米集团。
最后,报告指出,“十五”时期是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随着R&D投资的不断增加,中国有望从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转变为自主创新,甚至在一些科技和先进制造领域领先世界,成为创新的源泉。
在创新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成为全球强国,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共识,尤其是在经济领域。头部样本企业的创新既是灯塔,也是其他企业的借鉴,这些企业的创新基因和路径也值得深入分析。
更多信息请下载21金融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