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故事
他们一起漫游山东,拜访当时著名的道士。
杜甫这样描述他们的日子:狂饮狂歌,飞来飞去。
即使有些夸张,也是狂放不羁——这就是青年时代的杜甫。
在盛唐这样的时代,人们心胸宽广,精力充沛,野性十足,被视为一种自信健康的美。所以李白的洒脱为人所推崇,杜甫自然表现出时代的骄傲。
他们一起登上高台,慷慨地畅谈世事,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也让他们觉得深不可测。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杜甫。
他和李白一样,也充满了治国平天下的狂想。
不同的是,那时候李白已经从长安归来,而杜甫正做着好梦准备去碰碰运气。
等待杜甫的依然是失败。
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些年轻气盛。
他在给唐的最后一本书里,毫不含糊地声称自己的才华不在汉代文学大师、之下。
在今天看来,杨雄和高美的成就远不如杜甫有名,但在当时,杜甫的说法充分显示了他的“年少轻狂”。
人到中年后,杜甫仍不时表现出疯癫。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他后半生为数不多的稳定日子之一,这取决于他的好朋友严武的照顾。
然而,杜甫经常对严武不小心。
杜甫会见严武时,常常连帽子都不戴,这在当时是极其无礼的。
传说中最严重的时候,醉酒的杜甫坐在严武的座位上。
盯着严武说:“颜廷之还有这样的儿子!”对别人的父亲直呼其名,在当时也是一种禁忌。
杜甫完全是喝疯了。
虽然严武一直对杜甫很友好,但作为一名军阀,他的坏脾气是出了名的。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杀人是常有的事。
严武虽然没有立即发作,心里却是动了杀机。
一天,严武叫他的人去杀杜甫。如果不是严武的母亲及时救了杜甫,我们今天就不会看到“春日绿,我回家”这首诗了。
在杜甫的吟咏中,人们总是看到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老人,善良而热心肠,很难把他和那种轻浮相提并论。
或许,人性的复杂多样也正是如此。
杜甫小时候太贪玩了,连板凳都坐不住。他五六岁的时候,连一首诗都记不住。
让爷爷很生气。
在爷爷的严格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
刻苦学习,为了练好诗词,他包了整整一麻袋练习本。
杜甫成名后,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心得。
即“读万卷书,下笔如神。”
3.到了晚年,杜甫开了一家药店,因为杜甫老实,当然,做生意也是如此。他卖的药不贵,老百姓买得起。
于是药没多久就传开了,镇上的人都知道了杜甫的药店,都去找他拿药。
所以镇上其他药材的老板都很眼红,打算联合起来欺负杜甫。
他去找当地的衙门文士,谎称杜甫看不起文士。
记账的带人去杜甫的店里闹事。
簿记员拿着一张看不懂的药方故意为难杜甫,说如果杜甫抓不到这些药,就把杜甫一家赶出镇子。
但杜甫的天才,一眼就知道药方上写的是什么,很快就把药给了衙门抄写员。
簿记员立刻对杜甫深信不疑。
并警告镇上的人不要再去打扰杜甫。
据说杜甫小时候因为父母早逝,跟姑姑生活在一起。后来,一种传染病盛行。他和他姑姑的孩子得了同样的病,因为医生说躺东边的床会好一点,可是东边只有一张床。
于是他的姑姑让杜去了那里,然后她的儿子就死了。
这让杜甫深感悔恨,也为他日后忧国忧民的思想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5.一半死一半饿死
政治上受挫是一种不幸,但杜甫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他贫穷的生活,他后半生最大的敌人是饥饿。
天宝五年(746),杜甫三十五岁。漂泊十余年后,为实现济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求仕。
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开明的天子了。他喜出望外,穷兵黩武,奸诈闭塞,愚昧迷信,生活极其腐败。
但他对玄宗仍抱有幻想,认为在忠臣的帮助下,失落的天子仍能重回正道,国家仍能回到开元盛世。
所以他积极寻求从政之路,在艰难困苦中咬紧牙关,坚持既定观念,在长安生活了10年。
他来到长安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这使他失去了经济来源。
渐渐地,他需要依靠亲戚朋友的施舍。
有时我去长安以南的钟南山采集一些草药,在市场上出售以维持生计。
有时我购买低价出售的食物来帮助灾民,有时我甚至过着乞讨的生活。
“在寇富尔门口,黄昏带着肥马的尘土。
到处都是碎杯冷烤。
”“饥饿正在走向十天,我们的衣服怎么能捆在一起!”这是他卑微生活的真实写照。
衣衫褴褛,经常挨饿,准备十天没有饭吃。
他的孙子杜基住在长安南郊。为了讨口饭吃,杜甫经常去四处走走。
这个孙儿的命也不宽裕。长辈来了,他心里不高兴,说不出来,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挖好米,使劲甩桶,把水搅得很浑;在花园里切菜,随它去。
杜甫对此深有感触,他对一位名叫王逸的青年朋友的盛情款待深表感激。
有一次杜甫得了疟疾,于是面黄肌瘦,满头白发,两眼放光,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去散步,来到王一家。
看到杜甫这样,王逸问了原因后很同情。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他还是买了肉和酒,热情招待他。
杜甫受此苦,手脚亢奋,病情顿时轻松了许多。他给王逸写了一首诗,说:“但若晚年吃饱,只愿相见恨晚。
"(《病后君倚饮酒赠歌》)饥饿之苦,可想而知。
杜甫有一次带着家人到长安城南的夏都城。
不久,因生计问题,被迫迁往长安东北240里的凤县(今陕西蒲城县),住在县府。
杜甫在长安生活了10年。
等到杜甫上了小官,已经有点晚了。
上任不久,他就回家探亲了。一进门就听到了小儿子饿死的噩耗。
一代“诗人”沦落到这种悲惨境地。“朱门酒肉臭,路上尸骨冻死”原来不只是一种景象,更是个人的痛苦。
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杜甫退隐(当然他一直在诗中表达他的隐逸理念,但他从未实践)。客观上,它使杜甫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使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得以深化。
安史之乱时期,“饥”还是杜甫挥之不去的阴影。
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捡橡木栗子,挖野芋头,奋斗到四川的时候,已经病入膏肓。
杜甫的诗里,有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穷人的同情和怜悯,所以并不是他自己的心血太重。
杜甫的死也和饥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离开四川后,杜甫住在湖南,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连续饿了九天。
当地县令用船救起杜甫,用牛肉和白酒招待。罕见暴食的杜甫,当晚因醉酒过度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