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十五讲”读书札记

2002年9月28日至21年2月28日,陈乐民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了一门欧洲文明史的课程,这本书是根据当时的讲义整理印刷而成的。

以下是部分摘录。

第三页?如果这两句话连在一起,就真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论的东西。“我怀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怀疑,才会有知识。

89页历史的诞生,是一种历史观的诞生,即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而是放眼全球。

第95页?不可能比较,因为有两种历史,两种历史轨迹,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精神状态,所以我不想拿欧洲的任何东西和中国的任何东西比较。

第97页?古代是希腊罗马时代,一言以蔽之可以称之为审美时代;古罗马和中世纪,我称之为法律时代。希腊的精神是活泼美好的,古罗马的精神是严肃凝重的,政治是专制的,不是君主制就是教皇制。

107页文艺复兴,说得更严格一点,是从自然神论向人文主义转变的关键时刻和起点。还是我重复的那句话,马克思的话,承认人是人。

第111页中世纪的精神是,人总是想着彼岸,天堂地狱的王国,理性被上帝掌控。这是中世纪。文艺复兴之后,我们可以称之为近古或近世,眼光放在此岸和现世。.....在认识论上,是从一个简单的信念压倒一切(一切都靠信念,你不问为什么,你就是相信),逐渐过渡到自己认识外界。信仰不再是唯一的生活态度。

第139页?培根有三句话我觉得非常精彩,对大家都很有用。第一句是读书使人丰富,第二句是讨论使人成熟,第三句叫写作使人准确。但是读书使一个人丰富完整,这是第一位的。.....年轻人都说学习七分,写作三分,而不是相反。写七分读三分就没货了吧?仓库缺货,人没米就没法做饭了吧?大米从哪里来?伴随阅读而来。

第149页?我这里说的是精神,一个是科学精神,一个是民主精神。科学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科学,一个是技术和技术领域。另外,民主方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度,一个是精神。至于体制,你设立机构,那就是机构。如果你建立了一个系统,它将是一个机构,但你必须有自由的精神。没有自由的精神,空壳是空的。

第153页?后现代主义没有固定的立场,两者毫无共同之处。但是从一个角度,比如科学,它认为科学不行,启蒙不行,理性不行。他们现在不说什么是“做”。

第157页?启蒙是一个过程,一个过程,一个人逐渐觉醒的过程。到什么程度?到了康德说的程度,我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成熟。

第158页?人生有限,知识有限。这是庄子先生说的,但他最后一句错了。“用极限追极限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这最后一句话,知识是没有尽头的。我觉得“启蒙”至少现在是现实的。

188页世界史这本书的优点是包罗万象,缺点是重点不突出。一切都在里面,但读者的任务是挑出一些东西作为重点,仔细阅读。

259页不读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不读世界史,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这么落后。.....我认为中国自己的新文化应该是既科学又民主,同时保留传统文化中的好的东西。有哪些好东西?我想提三件事,一是中国的哲学,二是中国的美学,三是中国伦理中可以“抽象继承”的部分。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应该是这样的“融合”,而不是“拼凑”。恐怕要几个世纪才能达到那种“融合”

267页?不要怕忘记什么,关键是看你能消化多少。多读书总是没有坏处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趁着年轻多读书。

269页?我认为现代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一个是从独裁向非独裁(即共和与民主)的转变。在中国古代,它就像一个密封的大“罐”。不从外面破,不知道什么时候破。

白石有句话,“人找书难,书找书容易多了。”那年中秋节买了几本推荐的书,还有陈乐民和席福德合著的《公民社会与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