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包括性质、地位和作用)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1917年二月革命后的第二阶段。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 11.7(儒略历1.25)。经过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和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俄国克伦斯基领导的俄国临时政府,导致了1918 -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的苏联的建立。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2月,俄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但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军人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的局面。4月,列宁从国外回来,发表了《四月提纲》,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布尔什维克党根据列宁的指示,积极进行宣传,领导工人和士兵多次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府试图阻止布尔什维克党发动武装起义。165438+10月2日,临时政府派士官生占领了彼得格勒最重要的据点,并试图关闭布尔什维克党的《工人之路》和《士兵》报,搜查布尔什维克党的* *,切断彼得格勒苏维埃与工人区的电话联系,命令彼得格勒军分区司令派兵进攻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研究所。

1.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多年来,十月革命一直被定性为社会主义革命,直接称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至今仍被大多数学者认可。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十月革命中推翻了执政的资产阶级,所以这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8]吴恩远在总结列宁的主要观点时也指出,“十月革命并不意味着立即实现社会主义,它仍然只是解决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由于俄国所处的特殊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它可以而且应该超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过渡到社会主义,迈出社会主义的一些初步步伐。这就是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9〕

2.不完全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质疑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俄国革命是如何在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短短八个月内,突然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十月革命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具备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前提条件?基于这两个问题,蒋长斌从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入手,进而讨论他的认识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最后他得出结论,“从政治内容上看,十月革命的确是无产阶级从地主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但从经济文化内容上看,十月革命显然是民主的。”因此,“总的来说,十月革命只能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10〕

3.阶段理论

有些学者在论述十月革命的性质时采用了分阶段考察的方法,认为十月革命在革命初期是资产阶级民主的。如刘认为十月革命应包括革命的初始阶段(1917-1918)、内战阶段(1918 ~ 1920)、革命的巩固和胜利阶段(65438)。从十月革命前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十月革命前期的任务和政权的变化来看,“十月革命经历了无产阶级领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然后在条件成熟时转向社会主义革命。”〔11〕

4.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刘通过对十月革命的对象、任务和动力的分析,指出十月革命“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12]近年来,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例如,赵世庆认为“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一样,是基于革命前的社会性质、革命的任务、列宁关于十月革命的观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规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3]洪云山还认为,“说十月革命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不太恰当,但就十月革命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政权这一事实来说,它是社会主义的;就十月革命后社会改造的任务而言,仍然是民主的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因此,“十月革命与其说是社会主义的,不如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