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课15独立和平外交1。为什么苏联和美国在建国初期对中国的态度不同?
2.相同:相同的历史经历,相同的现状和环境。
差异:意识形态和历史问题
3.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5年,他代表中国参加亚非万隆会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从而使亚非会议得以顺利举行。
通过周总理的努力,中国赢得了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从65438年到0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离不开周总理这位外交部长的努力。
我发几段,你可以挑出你需要的。
基础知识: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形势和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
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的政策;在周恩来的主要活动。
基本技能:
(1)认识图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联想能力,灵活运用知识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比较和鉴别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善于提问,在独立思考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
(3)学以致用,编写和表演历史短剧。
教学过程和方法:本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提问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出发,引入新课。在激活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取有效信息,然后以学生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每一级的问题设置尽量科学,想办法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此外,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索,并设立小组对小组的比赛。最后,通过写历史短剧,引导学生用所学“还原”历史,感受历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中国* * *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为新中国树立独立的形象,不仅需要正确的外交政策,而且需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事实证明,中国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
②周恩来是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和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重点:①掌握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建国初期国际关系的特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矛盾)
重点难点的突破: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这门课的核心内容,中国的外交活动以此为基础。这个问题解决了,这门课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给学生视觉和感情以强烈的冲击,让学生通过比较独立的分析得出结论:要想在国际上赢得尊重,首先要树立独立的外交形象,确立独立的外交政策。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实现独立,必须依靠强大的综合国力。
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主要分两步完成。首先,我帮助学生了解了建国初期中国的国际环境。了解这一原理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内容。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个练习,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学生重新排序的实际过程就是学生通过对每个单词的理解,重新认识、理解、内化这个原理的过程。
在建国初期,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可以通过《建国初期中国外交形势》这幅图表现出来,展现了与中国建交和对中国进行封锁孤立的国家,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状态,引导学生复习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本质意图和建国初期美国侵华的本质意图。此外,对于历史知识较好的学生,老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如“冷战政策”、“二战后的两极结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