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的历史
唐和武德四年(621年),西楚州设郡,盱眙县属之。武德八年(625),西州废,盱眙改滁州。广斋元年(684)改泗州临淮郡,隶河南道。
五代时,入吴。大和三年(931),吴国盛盱眙县成为募兵军。进入南唐后,盱眙属滁州。周先德中(954-959)入周绪义。
宋、盱眙属滁州(今淮安市淮安区)。乾德元年(963年)改为陵州。建言三年(1129)六月,县升军,转淮南东路。次年九月,弃军为郡,属濠州(今安徽凤阳县)。绍兴二年复泗州(1132)。
绍兴十二年(1142),天长郡升为天长军,盱眙为其下属郡。五月,天长军被废,盱眙县恢复为军,转淮南东路,盱眙军辖天长、赵信两县。大道初(1165—1168)盱眙入晋,仍为盱眙军。金玄宗南渡(1214)后,盱眙军改为镇淮府,不久废弃,盱眙归末。
宝卿第三年(227年),许仪再次进入黄金时代。少定五年(1232),金将带降宋,将军改为赵辛军,辖天长、赵辛二县,属淮南东路。
元之初,被征为诏军统治。至元十三年(1276),赵辛道为安抚司,辖盱眙、天长、赵辛和五河四县。次年,在盱眙县。李智昭信鲁管府。
至元十五年(1278),改为临淮府。至元十七年(280),五河县划归泗州。至元二十年(1283),赵信郡废弃,其地并入盱眙郡。至元二十七年(1290),临淮府废,盱眙县属泗州。
明、盱眙为郡,属泗州。泗州,洪武元年(1368),属林好府(今安徽凤阳县),洪武四年(1371),属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县)。
清朝和盱眙初属凤阳府四友。康熙十九年(1680),泗州城沉入水中,泗州府迁至盱眙。雍正二年(1724),泗州升为直隶,隶安徽,盱眙仍为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凤阳洪县为泗州,国政由盱眙移至洪县(今泗县)。
江苏省成立于1952年底。为了加强洪泽湖的管理,盱眙于1955划归江苏省,隶属淮阴区。
1966,改为新设置的六合区(现南京市六合区)。
六合区1971撤销,盱眙属淮阴区。
65438年至0983年,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盱眙县隶属淮阴市。
2001,三淮安地区整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盱眙隶属淮安市。
扩展数据:
盱眙县建县已有2200多年,但史前文化可追溯到5000年前。根据盱眙范家岗、大墩头、六郎墩等遗址的考古成果,表明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和大汶口文化时期,盱眙就有丰富的史前文化。
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以来,在关震、官滩、魏桥、桂武、电母、黄花塘和东阳等地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斧子、镰刀和大量陶器碎片。
盱眙民间流传着许多古老有趣的故事,主要有传说、故事、神话、笑话和谚语,其中以传说和故事居多。一是以杰出人物为内容的传说和故事。
如朱元璋的传说、齐天观的传说、徐偃王的传说、管鲍分金阁的传说、泗州大圣的传说、陈应的传说、苏轼与米芾的传说、陈毅、罗炳辉与李贵武的传说等。
百度百科-盱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