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马蹄的历史

?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往中亚和西亚的必经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黄金通道。后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注定要经过这里。宋林葛沽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马蹄山脚下。群山叠翠,苍松起伏。山顶终年积雪,溪水终年潺潺。

?对于那些专心学习的人来说,马蹄山和宋林秋谷是他们可以专心练习的地方。大学者郭俊已经在这里呆了20年了。从马蹄山往下看,远山郁郁葱葱,五彩缤纷,尽收眼底。

?公元220年,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汉帝国在统治了409年后终于崩溃了。此后,中原在三国时期三分天下和西晋短暂统一后,很快迎来了更大的灾难。司马家族内部爆发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公元311年,匈奴、鲜卑、颉颃、羌、狄五大游牧部落联盟,对中原地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史称“永嘉之乱”。从此,中国陷入了300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分裂大混乱格局。在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民族压迫下,北方人口锐减。在这样的乱世里,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文明伦理彻底丧失。此时,中原已成为人间地狱。为了生存,一些贵族家庭被迫做出选择,向西北迁徙,跨过黄河,来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因为地处偏远,所以没有收到太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相对稳定平静的地方,大量的人口迁移到这里。郭鹤,今甘肃秦安人,生于儒生家庭,东汉时家以经学命名。当郭鹤带领他的弟子穿过武威,来到张掖县马蹄山脚下的宋林秋谷时,他们停下来,跋涉数千英里,看看我这里的山谷有多绿。郭鹤心中感到前所未有的平静,这正是他所期望生活的地方。郭鹤来到宋林秋谷的消息很快就在河西的士人中传开了,这对于崇尚学问的河西子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年轻学生一个接一个来到这里,郭俊是其中之一。郭鹤恰好喜欢这个精明的年轻人,于是郭俊成了郭鹤的弟子。

?郭鹤的声望逐渐引起了当地统治者的注意。前凉王张佐的使者带着一批豪华的车马和珍贵的礼物来到郭鹤家门口,希望郭鹤能出山,做梁倩掌管教育的“博士祭酒”,被郭鹤婉言谢绝了。乱世,他只想专心学习,拒绝做官也是他们家的家训。使者虽然表示理解,但前凉王的意志也很坚定。他不断派使者去他家拜访。无奈之下,郭只好答应了他这个使者的请求。他来到梁倩省会武威,会见了梁倩前国王张祚。然而,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皇位的张祚并没有真正从内心尊重学习。八十岁的郭鹤一路颠簸到武威后,并没有担任正式的校监,而是隐居在梁倩宫,做了陪太子读书的客人。和他一起成为座上宾的,还有另一位被逼出大山的大学者宋宪,他是敦煌小谷人。他在酒泉南山中学刻苦学习经学,开设讲堂。老宋先被逼出山后,张佐多次阻止他辞职。最终,他选择饿死自己,以保全学者的自由和名誉。

?宋宪的悲剧和张佐的不作为,熄灭了郭鹤对梁倩政权的热情。他向张佐辞职,但张佐没有阻止他。张佐派人护送郭鹤回宋林秋谷。不久,郭鹤去世,享年84岁。郭俊把老师郭鹤葬在书院旁边。他把自己裹在孝里,为老师守孝三年。

?经过三年的哀悼,郭俊走到宋林谷的深处,希望远离时间的纷争,外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遥远。他把郭鹤的思想收进脑海,加以整合,写出了《春秋墨学》和《孝经错纬》,希望这些著作能为后人所用。随着汉朝的覆灭和中原的动荡杀戮,作为汉朝官方学派的儒学受到了重大打击,但河西儒学却独树一帜,极为繁荣。郭俊匆匆的十年过去了。在这十年间,有很多年轻的学生,不是来这里旅游,就是来这里,就像他们自己一样。郭萱继承了他的老师郭鹤的做法,在这幽静的山谷中对他的弟子们传道、授业、解惑,尽力让他们理解儒家思想的真谛。

?虽然郭俊为人低调,一心求学,但新的前酷王张天喜的使者,却是循着一批批河西学子留下的足迹来到这里的。郭鹤死后不久,昔日的凉王张佐因一场血腥的政变突然死在街头,其弟张天喜篡位。张天锡即位后不久,就颁布了大规模的人才招募令。他向精通儒家文化的郭俊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希望郭俊能帮助他治理国家。然而,郭俊不为所动,他的老师郭鹤的从政经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忧虑。更重要的是,通过篡位获得君主地位的张天喜和郭俊,不久之后,张天喜再次派使者到马蹄山邀请郭俊,并亲自写了一封铿锵有力的信。他指责郭俊逃避作为一个儒家应有的责任,用儒家的道德去造福全世界。郭俊沉默了很久,最后指着山里的鸟对张天喜的使者说:“这只鸟也是安全的,关在笼子里。”愤怒的使者下令逮捕郭的学生,并面临着痛苦的选择。郭叹了口气。我是从官方招聘中逃出来的,不是从犯罪中逃出来的。我怎么会因为我的隐居和正直而伤害我的主人呢?郭俊被迫离开了大山,但他对未来不抱任何期望。他们到达武威不久,前凉王张天喜的母亲突然去世,郭俊立即乘乱返回马蹄山脚下。

?一天,郭俊召集所有弟子,在座位前搭起一个座位,对弟子们说,我女儿想找一个女婿,如果你们谁能坐在这个座位上,我就娶她。话音刚落,一个弟子马上站起来说:先生,如果你要女婿,那就给我。这位青年学者的名字叫刘芳。和郭俊一样,刘芳也来自敦煌,也是为了求学。他14岁离开家,来到宋林谷。他是郭俊最得意、最喜欢的学生,他结婚时的自信让郭俊感到更加欣慰。然而,郭俊的心中总是回荡着深深的叹息。乱世中,他设法独善其身,但如何实现他济世的理想。

?公元383年,前秦国苻坚入侵东晋,却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前秦元气大伤。两年后,苻坚被杀,前秦爆发内乱。这时,前凉国张天喜之子起兵攻打秦国,太尉派兵驻守酒泉。王牧请郭俊出来帮忙。令人惊讶的是,郭俊这次非常积极。作为一个隐士式的学者,郭俊在梁倩和前秦时并没有受到朝廷的邀请。他坚持在山中写作,聚集弟子传授,但此时仍出山。前后反差很大。刘芳对郭俊的决定感到困惑。郭俊解释说,这是多年来一个朋友的求助,当时情况危急。他决定伸出援手,帮助他。然而,这场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一位学者在一项研究中的想象。开战没多久,生性多疑的王牧就开始怀疑大将索蜀掌握军权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出兵攻打索蜀。当郭俊看到内部纷争将会上升,他很快向王牧提出抗议,但这个建议没有收到任何效果,王牧仍然我行我素。看到王牧的行为,郭俊无话可说。他转身向城外走去。城门外,烈日如血,郭俊放声大哭。从那以后,郭俊连续七天不吃不喝。无论刘芸怎么劝他,他都一言不发。最后,郭俊死在了酒泉南山。

?刘芳目睹了岳父郭俊从出山到走失,最后走向死亡的全过程。治国平天下一直是儒家的最高行为准则,儒家也有自己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这是儒生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唯一途径吗?刘芳隐居山林,继续他的讲学和著述,继续他的等待。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刘芳也成为了河西石林的领袖。前来邀请他做官的人络绎不绝,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直到有一天,一个叫方莉的人亲自来拜访他,刘芳的生活平静如水,终于掀起波澜。

?李咏在《叙志赋》中深刻剖析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一个试图统一河西的政治家,进而帮助进士恢复中原的野心,同时也留下了自己内心的纠结与抉择。他说,按照他的本性,他真的不适合从政,更适合做一个文人。他热爱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不追求名利,甘于忘我山水,淡然处之。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他一生的榜样,可惜生不逢时,五湖四海,民不聊生。他不得不在拯救国家和珍惜古代之间做出选择。

?《泣血》这部发自内心的作品深深地引起了刘芸的共鸣。作为君主,李耀对宪下士的亲自拜访和礼遇,感动了刘芳,这是他的老师郭耀和郭鹤从来没有过的。刘芳高高兴兴出山,成了西凉主管文教的“秀才献酒”。

?公元417年,李俊死了。李俊死后三年,西凉被匈奴建立的北凉国所灭。刘芸被北梁政权招募,继续在官方学校系统从事写作和教学。从那以后,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风雨飘摇,刘芸都只能安心地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

?以郭鹤、郭玉、刘芳等三代师徒为代表的河西士人,也有自己丰富的天地。在那个天下分崩离析、英雄共起的年代,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良政权的百年风云,更坚定了一片士人灵魂净土、儒家思想传承的使命。这是河西走廊对中原王朝的反哺,也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北魏东移时的政策是可以允许70岁以上的老人不东移。年过八旬的刘芳选择留在河西。学生们目送老师的背影一路向西,渐行渐远。那是他的家乡敦煌的方向,也是他的老师郭俊去世的地方。在回家的漫长路上,刘芳路过张掖时,坚持要看一看。但他已经不是那个14岁的少年郎了。择偶时“是我的”的豪气早已随着三朝更替烟消云散。这位后来被北魏孝文帝誉为“历代儒生”的河西儒生,最终没能回到家乡,他选择了回到松秋谷。

?马蹄山脚下的宋林秋谷,不仅见证了群雄逐鹿的时代,也留下了儒学鼎盛时期不可磨灭的岁月,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极。它所放射出的灿烂光芒照亮了中国历史的轨迹,儒家圣贤的身影也成为我们今天追寻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