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运动的历史
70年代末,政府行政领导退出“新村运动”,全国各地自发形成以行政村为主导的发展委员会,成员均为农民,成立了青年部、妇女部、农村保险部、监督委员会、村基金等。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自发修建乡村道路、改善村庄环境、帮助邻居建房、兴办文化事业、关心和照顾老人等。
到了80年代,“新村运动”逐渐完成了由人民主导、政府支持到完全由人民主导的转变。这一时期,韩国为“新村运动”制定了法律,对“新村运动”的性质、组织关系、经费来源等作了详细规定,成立了国家领导机构“新村运动本部”,并在市、道(相当于省)设立了“新村运动指导部”,在市、郡(相当于县)设立了救助会,完善了“新村运动”
30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和丰富,社会影响和号召力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成为一场广泛的社会互助运动。“新村运动”开展了“和谐关爱邻里”、“帮助恢复经济”、“国家公园运动”、“道德和纪律运动”、“爱护环境”等各种活动。1988首尔奥运会期间的“奥运村运动”和1997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拯救国民经济的“捐款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一部分,为首尔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做出了贡献。
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汉江奇迹”,但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这一时期的“新村运动”相对缓和了社会矛盾,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新村运动”起源于农村,在农村广泛开展的同时,逐渐进入城市社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韩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离农”现象,即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就业谋生,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社会文化走向繁荣。随着人口和产业的转移,在农村开展的“新村运动”逐渐扩展到城市,帮助城市解决了现代化进程中市政管理、社会秩序和公共道德方面的矛盾。由农村发起的“新村运动”在向城市扩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城市输送具有良好道德文化素质的人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进城就业带来的过多社会问题。
韩国在“新村运动”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勤奋”、“自助”、“合作”的基本精神。“新村运动”不是为了改变社会结构,而是通过挖掘民间潜在的“美”和“善”来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弥补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点,缓解民众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