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大佛寺的历史沿革
潼南大佛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860-873)。原名“名院”,又称“南禅寺”。后来由于宋代,山上的庙里雕了一尊大佛,就改名为“大佛寺”。在明代,七座飞塔覆盖在雕像的顶部,以保护它免受风雨,它今天仍然完好无损。大佛寺历史上三次重修,前两次(1151年,1278)分别由邓力成、冯伟、清辉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
今天的潼南大佛寺有四座古代木结构建筑,包括大佛阁、观音殿、玉皇殿和建亭,大部分是清末遗迹。玉皇殿建于民国11 (1922)。据说最初是当地人为了求雨祭天而建的。玉皇殿与大佛殿之间的观音殿,始建于宋元,1946重修,内部塑有观音像。据说观音列在佛的右边,这是潼南佛寺不同于其他寺庙丛林的地方。
七檐佛阁左侧的崖壁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七个时代的洪水标线和铭文。铭文始于明代,延续至明代郑德十四年(1519)、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这些不同年代的洪水标志线集中在一处,可以对比该地区历次涪江洪水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