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龙的男女会在同年结婚吗?
晚年的周绍。
1986,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闲暇之余,经常看到一位身材魁梧、衣着整洁、看上去颇有威严的老人在编辑室外的过道上与年轻人聊天。我好奇地问同事:“这是谁?”他们告诉我,他叫周绍,是我们社的特约编辑,在其中一个编辑室工作,主要是编辑出版文学名著。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岁了。同事神秘地告诉我,他曾经是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滩著名的编辑、作家,他的妻子穆是戴望舒的前妻。这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当时在第二编辑室工作,主要是编辑出版文学研究著作。从那以后,我就有空听他说话,看他的一些作品,逐渐对他的人生故事有了一些了解。
注册律师
在描述周绍晚年的生活之前,有必要简单描述一下周绍的生平经历和早期事迹。周绍,1965438+2006年6月出生,浙江镇海人。他的父系家世,周绍成年后几乎不提,只说他爷爷是个乡绅。他还没出生就去世了,在外婆家长大。奶奶家是书香门第,给他很好的读书环境。十一岁时,周绍上了上海市清新中学附属小学,一直住在叔叔张六安家,直到六月1935高中毕业。张六安是参与的老板,也是著名的篆刻家,与陈巨来齐名。
1935年秋,周绍考入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东吴大学由美国监事会于1900年创办。它有三个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文理学院设在苏州,原校区现为苏州大学。法学院位于上海虹口昆山路。当时法学院开设预科,规定你要先在苏州东吴大学准备一两年,才能在上海读完四三年的五年制课程。周绍自言自语道:“我是1935年考入东吴大学读法学预科的,卷子一片空白。我希望我不会被录取,但我可以完成我在杜东扶桑学习文科的夙愿。然而,法学院院长吴是我的表妹,一个难忘的朋友,想成为我的老师。他利用职权破例录取我为白人学生,开始做了两个学期的负面学生。(乌蒙的影子,在西秦做梦,古屋轩出版社,1999)
周绍在苏州东吴大学读法学院预科,因此与苏州结缘。早年出版的《汾门集》(上海汾西书店,1940;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晚年出版散文集《屯溪寻梦》,均以苏州地名命名。在东吴大学,他加入了宁波同乡会,并与同年担任会长的经济学同学蒋纬国保持密切联系。蒋纬国住在南苑,离苏大不远,蒋纬国故居仍在南苑宾馆。1940年夏,周绍法学本科毕业。同年冬,经重庆律师筛选会筛选,取得律师资格,进入上海外滩附近圆明园路的公正律师事务所执业。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事务所解散。
引人注目
在此之前,1937 165438+10月12占领了上海花街和苏州河以北上海公共租界的一半。上海的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上海半个公共租界都是沦陷区。只是租界被英法等国控制,就像海中央的一个岛,所以叫“岛”。“孤岛”从这一天开始存在,直到1941年65438+2月8日侵占上海租界。周绍从小就喜欢写作。他在11岁时向当地报纸投稿、发表,从此涉足文坛,开始编辑生涯。他出现在“孤岛”时期。
1936年秋,来沪与宇宙风社主编陶(1908-1983)合办半月刊《谭峰》,并出任主编。次年爆发,出版不到一年就关闭了。陶康德拉以编辑身份加入宇宙风学会,与老舍、郁达夫、周作人、丰子恺、俞平伯、刘大姐、赵、施蛰存等一批著名学者交了朋友。他还署名“李记”,向1938创刊的《文汇报》副刊《世纪风》投稿,并结识了其主编汤涛(1913-1992),于是与鲁迅冯等合写了散文集《编古集》(。
《鲁迅风周刊》是王、孔、金等人于1939 65438+10月以继承鲁迅杂文风格为宗旨创办的。由道(、、、、、、、、和冯子()等六人所作的18篇散文,共分六卷。《恒美集》除了《变》中的六人之外,又增加了孔的另一种境界。《边鼓集》是指为救亡图存而奏出的激烈的边鼓,来自“一颗沉重的心发出的低沉而急迫的声音”。《恒美集》的书名取自鲁迅的一句“恒美冷冷指千夫指”。在《横眉集》的序言中,孔代表了写作的主旨:“不仅要与国内各行各业的不良倾向和解”,而且要承担揭露和戳穿外国侵略者丑行和阴谋的责任”。
《宇宙风》主编
周绍当时勤于写作。除了收藏,他的个人作品还有《清明集》(上海宇宙风学会,1938)、《吴钩集》(上海宇宙风学会,1938)、《法华集》(上海永林书店,19468)。他的《清明集》共六篇,记叙明清历史事件,以史为鉴,借古讽今,富有现实意义。比如清初的两位官员的职业,就直接痛斥:“我们把跪拜仇人的人叫做”或者”傀儡“。自有历史以来,中国受制于外国的时候,就一直有这些丑人。真的是“自古有之,今有之猛。”他所有的作品都首次发表在《宇宙风》上。《宇宙风》最早发表于1935年秋,最后发表于1941年太平洋战争。它是当时很有影响的刊物,销量达45000册,仅次于《生活》和《东方》。林语堂、陶、周韶编辑。后来林语堂去了美国,陶去了,这是周绍一个人编辑的。
从1936到1941,周少还担任过《谭峰》、《宇宙风B》、《上海天下事》的主编。1939,上海循环报副刊《海风》主编;1940年任《西部文学月刊》西部文学编辑。从1940到1941,也是上海鲁迅风学会《鲁迅风周刊》的编辑。从这些简历中,可以看出周绍当年在文坛的活跃程度。陈庆生说:“李周安和文在寅是孤岛时期鲁迅风的著名杂文作家。他们积极宣传爱国主义,严厉谴责各种行为,被公认为“学院派”作家。”(《上海时期文学》,上海出版社,1995)他不仅与当时的金通信,而且几乎影响了金的后半生(见下文)。
文学黑客
“孤岛”沦陷后,日寇一切活动苛刻,生活在沦陷区的中国人命运剧变,造成文化的分裂。留在上海的学者,如许广平、凌克等,不屈不挠,不与日伪合作。或者关起门来写作,有的可以靠教书为生,比如钱钟书的两大名著《谈艺》和《围城》,有的只能过清贫的生活,比如谭正碧(这可能是大多数);或者像袁殊、关雎那样,以牺牲名誉为代价,潜入日伪政府,从事上帝的事业。其他人,如胡兰成和刘玉生,主动成为一种文化。周绍和文在寅明知为王伪做事是不光彩的,但还是成了游手好闲的文人。从1942到1944,周绍是上海古今出版社的编辑、总编辑。古今1942年3月由原王伪部副部长兼政务次长朱浦(1902-1970)创立。最早是月刊,第九期改为半月刊。朱浦与关系密切,声称“周先生是我更好的朋友”(朴园给的简信,朴园日记,海豚出版社,2012)。在《古今两年》一文中,他说:“周海先生是最乐于助人、最有力量的人。这两年来,他不仅为古今写文章,使其更受读者的热烈欢迎,而且每当古今遇到困难时,总是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
《古今》主要刊登文史轶事和杂文,但其中不少是王伪作。古今先后出版了汪精卫的《老友的故事》、《周海的广州之旅》、《扶桑的生日回到过去》、《读沧桑穿越沉浮》、《苦学的故事》、陈公博的《上海滩》。作为主编,安在《古今》周年特大号编辑后记中说:“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国民政府王先生在夜以继日的努力下,还抽出时间为纪念号撰稿,这不仅是本刊独有的光荣,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期的另一个特殊贡献是周海先生的。在《古今两年》一文中,李周安写道:“这两年的古今成功,可以说是成功了。不用说,对古今地位作出贡献的人之一是周海先生。每当他的话有问题,我们总是多印一些,但还是卖完了。”这些话和朱朴之的话一模一样。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把《古今》看作是周海的出版物,也就是刊物。
周绍是古今的脊梁。朱浦《古今二年》说:“古今初刊时,...只有三名编辑和撰稿人。一个是他自己,另外两个只是陶康德和李周安。“周绍从《古今》第三期开始担任《古今》主编。朱浦说:“我和李安没有一天不在社里工作,不管风吹雨打,严寒酷暑,从不停歇。“可以说,周绍对古今的贡献最大。为了办好《古今》,他还请来了金帮忙。金成了《古今》的一个未署名的编辑,每天都去那里半天。金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是2003年写的《悼念黎安》,他在文中写道,他与周绍相识,是因为《世纪风》上写的杂文。后来朱浦和周绍合着《古今》说:“朱浦没有钱,也没有权,但因为投靠了周海,在经济上也得到了保障,成了周门的高级食客。”金检讨自己:“我都差不多了,以后我还愿意去违背它。由于《世纪风》原著很无辜,作为《古今》的未署名编辑,历史上是有明显区分的。胜利后被骂也是咎由自取。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自己碰到的。因为我这个时候在抽烟,需要钱。这真的很遗憾,我人生的很多错误都来源于此。”
除了编辑手稿,周绍还出版了《章太炎及其轶事》《追忆郁达夫》《清代乾隆皇帝诞生古今》等文史著作。因为受周绍《古今》的影响,1942年4月,等人认为周绍“以前在上海出版名声很好,现在参加了和平交通的工作”,“以单纯待遇的名义派他做单纯专员,不发俸禄鼓励人才”,任命他为王伪学会秘书处的单纯专员;1944年被王伪任命为“储备银行调查部专员”,周绍未到岗。
1944 10《古今》第五十七期出版后停刊。文末,朱浦“邀安、文在寅吃一顿便饭,休谈“古今”,尚有琐事待议;这两年,我们荣辱与共,不能不说自己的感受。”(《朴园日记——重阳风雨录》《朴园日记》,海豚出版社,2012)。由此可见周绍与朱浦的密切关系。朱浦后来定居下来,从事书法和绘画。《文汇报》记者鲁浩有一天问周绍,他为什么要参与《古今》的编辑工作。周少辉说:“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贪婪和对死亡的恐惧。"
在办刊物的同时,从1940到1944,周少还在上海做律师,主要生活还是靠律师业务收入。
胜利之后,清算。与周绍合作主编《古今》并创办有日本背景的古今出版社和太平书店的陶、周作人、被作为“文化”投入监狱,太平书店被定为敌占区。虽然在上海曙光出版社1945 11 6月出版的司马文贞署名的《文化》一书中,安、陶、胡兰成、四人被列为“文化”,但由于周韶早退,并未担任王伪之职,因而未被清算。1945至1949,周绍加入上海天恒律师事务所,地址四川中路,专门从事律师业务,办理民事、刑事诉讼。他为茅盾先生处理过房屋纠纷,晚年写过《暮光小品》。在此期间,他离开了文坛,不再写作,不再参加文艺活动。
在伟大的时代潮流中
周绍在上海之前的事迹,多见于其本人的回忆和相关记载,蔡登山等人也有提及。他后来的事迹由蔡登山等人写成,不详,根据有关记载归纳如下。
上海沦陷后不久,律师制度被废除,周绍在洪雪教了一学期历史后辞职。1950年7月进入民营正广和汽水公司任顾问,起草公司章程,不久担任副经理。由于对自己的业务不熟悉,周少猛辞掉了工作。1956 65438+2月参加上海市人才协会,调入上海文化出版社任编辑。他的老朋友孔有敬当时是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金此前于6月1956 165438从上海文化出版社调入新成立的古典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1957年6月,周绍经米依群和金介绍,加入了促进会。同年,周韶在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根据关汉卿原著《望江阁》改编的有图通俗读物。今年5月,朱浦以著名书画家的身份来上海一周,当天晚上就见到了周绍。"见到你我太激动了,一时说不出话来。"接下来,周绍有四天时间陪他活动。有一天,“立安下午拜见同性姚,同性姚比十年前得意多了”(《上海一周》《朴园日记》,同上)。与金相比,周绍的安逸生活很短暂。1958年9月,上海文化出版社报上海市有关部门批准后,送安徽劳教。1965 1月,经安徽省局批准,周绍“辞退留队就业”。1975 65438+2月,周绍经安徽省有关部门批准“调离工作岗位,享受公职”。1976年3月,周绍被分配到上海公司下属的成都皮革五金合作商店工作。
1977 165438+10月,上海市委决定恢复上海市出版局和各出版社的建制。1978 65438+10月1,上海文艺出版社恢复原名。因为上海文化出版社早已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周绍也“归队”,进入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制,直到5月1985退休。周绍要求检讨自己的历史问题。1980 165438+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认为周伪满时期的历史问题“不应予以正视和纠正”。为此,建议上级机关撤销当年对周绍的免职、辞退决定。
走进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65438+10月1、上海古籍出版社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老社长李俊敏积极招募老编辑,金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当编辑。大概是因为他的推荐,恢复编辑身份的周绍并没有回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而是被上海古籍出版社从1979聘请为编辑。周绍去古籍出版社编辑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同时,古籍出版社的人际关系和学术氛围让他如鱼得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李俊敏是一位敢于使用人才的忠诚长者。当时和周绍那一代差不多的编辑也不少。他遇到了刚刚恢复编辑身份,回到古籍出版社工作的王冕(昆·)。与金同年,两人都属龙十二生肖,都以研究明清历史和文学而闻名。李是周绍所在的一个编辑部的主任,对编辑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明清历史和文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周绍负责编辑的很多书都是她把关、把关的。
继任的编辑部主任赵昌平是施蛰存先生的第一个研究生,尊称周绍为“师叔”。周绍对家人有点严格,对年轻编辑平等相待。年轻的编辑们或称他为“周公”,或开玩笑地称他为“周老头”。编辑丁如明记得,周绍退役后,有一次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俱乐部,坐在楼下大厅,要丁如明下去聊聊。他们正在谈话时,他的儿子突然插嘴了。他勃然大怒,骂道:“我们大人说话,你插嘴,真没礼貌!”其实他儿子和丁如明差不多大,最多差三四岁。丁汝明有点不好意思,也很抱歉。在古籍出版社工作的十年间,周绍主要从事古籍文稿的审核工作,他负责编辑的书籍多达40余种。其中,《范南文集》、《雁门集》、《解盖寺集》、《高清秋集》、《陈子龙诗集》、《穆初雪集》、《穆游学集》、《穆杂著》、《吴梅村集》、《顾史著》、《安雅集》、《方苞集》等被列入中国古典文学丛书。由于饱读诗书,他的胃很深,审稿很宽很快。1988 65438+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荐投稿,经上海出版专业高级职务评审会讨论投票通过其编辑资格。
男子恢复营业
周绍在编辑的同时,也参与了一些古籍的整理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查《静夜堂诗》(全三册,1986)、姚燮《赋庄诗》(全二册,1988)和《史记》(全三册,1988)。晚年重操冯夫人之业,著有《黄昏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迷魂溪梦》(古屋轩出版社,1999)、《向晚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等多部文史散漫、追忆往昔的散文,专著有《清诗春夏》、《中国明清官员》等。周韶的清人诗,特别是清代诗人吴、的清人诗,被称为“吴崇黄”。他曾告诉丁汝明,他去的时候,其实带了一本两个人的合集,他们的诗陪伴他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清诗春夏》署名李周安。他将清代诗歌分为四季,以写杂文的方式叙述清代早中期诗人的故事。这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的《诗坊》之一,4月版1990,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内地版1991。这套书是金主编的。这套书还包括金的《诗经》。《中国明清官话》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出版的《明辨旧词》系列之一。此外,金的《六宫幽魂》和昆的《深宫温莎的女人们》也在该系列之列。周绍写得很快,讲故事得心应手。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运动休息的时候写的。
1987 65438+2月,上海书店出版社聘请周绍、上海古籍出版社杨友仁、上海辞书出版社王志毅三位退休编辑担任《中国现代文学丛书》特约编辑。《中国现代文学丛书》由周绍的老朋友樊泉主编。樊泉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出版人,并为该系列成立了一个强大的编辑委员会,包括施蛰存和其他各领域的专家。编辑室里有两位年轻的编辑,龚建兴和郑小芳。龚建兴后来调任《新民晚报》做副刊《夜光杯》的编辑,以笔名《西坡》成名。郑(1901—1998)的孙女,从福建老家调过来照顾郑的日常生活,后调到中国福利会出版社编辑。当时在福州路上海书店楼上的饭堂里划出一块地方,放了一个写字台和书柜,在那里做编辑。经过这些年轻老编辑们几年的努力,30卷2000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丛书》于19912出版。1997,该书获得第三届图书奖荣誉奖。
为了打开话题,周绍向赵昌平建议将《宇宙风》、《自传一章》、《人文历史》、《名人》等栏目编成一本书《难忘的回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本书汇集了蔡元培、周作人、老舍、郁达夫、徐志摩等知识分子的生活片段,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可读性。受这本书的影响,我策划了10个系列的名刊,选了《语丝》、《月牙儿》、《太白》、《宇宙风》、《人间》、《现代》、《万象》等名刊,其中选了戴望舒,周韶专门陪戴望舒的女儿戴苏勇到我社收样书和稿费。
除了同事,周绍晚年的朋友还包括施蛰存和他的年轻朋友鲁浩、龚建兴。周绍年轻时喜欢打牌,晚年也喜欢麻雀。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回忆说,他的父亲陈新民“与李周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他们曾经一起在上海郑光和碱厂工作。在我的记忆中,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末,李周安经常来我的蜗居喝酒,和父亲聊天。后来,我的父亲和母亲常去和安、穆玩”(陈子善《无日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22年)。
周绍晚年经常去看望施蛰存先生。陈巨来的作品《安智人物回忆》生前委托施蛰存,施蛰存交给周绍出版。鲁浩等人为辽宁教育出版社编了《万象》,周绍连载《万象》,然后单行本出版,一时名声大噪。周韶还写了陈巨来和浙江的篆刻、烟草笔记和20世纪30年代的《万象有一年》。他和石先生有抽雪茄的共同爱好。石先生送了几支哈瓦那雪茄给周绍,周绍舍不得抽,一直抽。后来他抽雪茄,丁汝明就在徐家汇的一家烟店给他一盒一盒地买。他要的是桐乡雪茄厂生产的比较贵的牌子,一包10支装,三角6分钱。他不愿意买,但是他想要一包27美分的低价。后来桐乡烟厂倒闭,他叹了口气。当然,这是80年代初的价格。
周绍退休后,从上海文艺出版社借了一间房,一个人住。房子在嘉善路。我去过那里。我记得是楼中间的亭子,一个客厅一个卧室。他在壁橱里挂了一块“吴”的匾,还在隔板上挂了一张他和妻子穆年轻时的照片。他身体很好,坚持冬天洗冷水澡。他喜欢喝酒,晚年患了痛风。穆李娟禁止他喝酒,但他仍然不听,并邀请年轻的编辑们一起喝酒。因为痛风,他走路不方便。他拄着拐杖出门,掉了几颗牙。一个年轻的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一个没牙(可耻)的人好走路。”他觉得不够,笑了。年轻人越是挤兑他,他越是开心。周绍喜欢晚上看电视剧。曾有一部《清宫戏》脍炙人口。他看后写了一篇杂感,发给新民晚报夜光杯发表。昆的文章《淮周绍》注:“周君尝云,惟以一瓶酒一支笔,文字可立于顷刻。即便如此,不查文献也难免有错,所以气味有疑点。周军并没有在意,只是愤怒地写下了这个。”然而,在周绍去世后不久,《发光的杯子》也发表了他保存的手稿。
晚年的穆李娟。
周绍与穆李娟
关于周韶和穆的书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穆和戴望舒的故事在许多书中都有描述。穆以戴望舒前妻、周绍夫人的身份接受采访,《新民周刊》于20115年6月发表《穆之妹穆:与戴望舒离婚,与安相伴》。
穆,浙江慈溪人,1917年出生于一个实业家家庭。1935毕业于上海南洋女子中学。穆李娟的大哥是穆时英(1912—1940)。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都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1935年4月,戴望舒(1905—1950)从法国回到上海,与刘呐鸥、穆时英同住一套公寓。这时,戴望舒相恋八年的未婚妻史江年(施蛰存的妹妹)另有所爱,大家都很同情他。于是,穆时英把他的妹妹穆李娟介绍给了戴望舒。
两人于6月1936在上海新雅酒店结婚。穆,19岁,嫁给了比自己大12岁的戴望舒。婚后,她生了一个女儿戴,小名多多。1939,戴望舒带着老婆女儿来了。由于年龄、经历和性格的差异,他们的关系出现了危机。1940年6月,时任王伪国家通讯社社长的穆时英在上海被特务逮捕。戴望舒不许穆回上海参加葬礼。同年冬,穆李娟的母亲在上海病逝。穆不顾戴望舒的阻拦,回到上海参加葬礼。1943 1月,两人离婚。
穆回上海后,早已相识的安作为穆时英的朋友,经常来看她,和她聊天。李周安比穆大一岁,还是单身,当时在上海很繁华。他爱上了穆·李娟。1943三月15,他们在上海金门大酒店结婚。同年4月号,在婚礼上担任司仪的刘玉生写下了《一个文人的婚姻》,记录了两人的婚礼场景。蔡登山中有语录,此处不再赘述。一个年轻的同事开玩笑地指责周绍没人爱。他笑着说:“这是明珠回归合浦。我和穆李娟以前住的农村只有一河之隔,就是前后村。”他的老家镇海离慈溪很近,也算是老乡。上世纪90年代,定居澳洲并成为著名学者的刘存仁(刘玉生)来上海时总是告诉我们,让我们安排他有机会和周绍见面聊聊。
穆和周韶婚后育有三女一子。1949后,穆外出打工,在古典文学出版社校对。周绍到上海古籍出版社工作后,穆也不时来俱乐部,有时和周绍一起参加促进会上海古籍出版社分会的旅游考察活动。金曾经担任过这个分局的局长。
周绍在老房子里度过了他最后的日子。他和穆在上海江阴路的一个老石库门里盖房子。我去过,记得是在二楼,窗户对着西路。周绍去世后,我和同事代表上海古籍出版社前去吊唁。穆告诉我们,周绍生病后,他不想呆在医院,所以他躺在家里,让穆陪他到最后。
2022年8月,穆李娟去世,享年103岁。
高克勤
那都是和龙男龙女同年结婚。是关于上海桌的分享。看完了《男女之婚》,希望这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