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历法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古代为指导农耕而制定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中国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为基础,不能完全反映太阳周期。但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理解太阳的运动,所以种田完全以太阳为基础。因此,单独反映太阳周期的“二十四节气”被添加到日历中,作为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活动,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即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来划分的。

中文名

二十四节气表

使用

认识季节规律,指导农事。

显示

时间、物候、气候等三种气候变化

发展和演变

被纳入农历,成为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气的含义

立春

立春,又称春节、正月、元旦、大年初一等等。站着是“开始”的意思;春天代表温暖和成长。在古代,“斗柄指法”,当斗柄,北斗七星,指向阴的位置,这是春天的开始。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立春是太阳到达经度315时。在干支时代,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立春意味着一个新的周期开始了,意味着一切都是开始,一切都是重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和长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了一年四季的变化。立春意味着万物封闭的冬天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万物温暖阳光明媚的春天。立春时,东风为八凤之一,即四季(春夏秋冬)和八季(立春、春分、长夏、夏至日、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日)之风。"

雨水

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用手指打架;太阳到达经度330;每年公历2月18-20。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是反映降水现象和古代农耕文化的节气。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的开始和降雨量的逐渐增加。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依然阴寒,有些地方还在下雪,但开春前依然很冷;南方大部分地方春意盎然,一派早春景象。

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至20开始,3月4日或5日结束。在雨水节气期间,太阳的直射点正从南半球逐渐接近赤道。此时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上升很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变得活跃并逐渐向北推进,雨量逐渐增多,但雨量级以小雨或毛毛雨为主。

惊蛰

太阳到达黄经345度,节日将在公历3月5-6日举行。惊人的,作为卯月的开始;毛,仲春月,卦在震位,万物出震,为生发之象。说到震,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骤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勃勃。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了自然生物在节律变化的影响下萌发生长的现象,是古代农耕文化对自然节日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奏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中意义重大。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这个节气,并将其视为春耕的节日。

所谓“春雷惊蛰”,是指春雷开始响起的时候,唤醒蛰伏在地下过冬的蛰虫。一岁十二个月建成,每个月对应一次占卜。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这两个节气)对应着一个强大的预言。大庄卦的占卜是天空开始打雷,雷声在天空中响起,非常形象。“毛”,毛也,万物出于地,代表生机;因此,卯月(2月)也是能源生产月,一年的春耕开始了。惊蛰节气的象征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勃勃。从我国各地的自然物候和气候过程来看,“惊雷始”只是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春分

春分是春天的第四个节气。斗指非合,太阳历达到0,每年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举行节日。春分时,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然后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向北移动,所以春分也叫“升分”。古代又称“日中”、“昼夜”、“仲春月”。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在天文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此后,太阳的直射位置继续从赤道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白天越来越长,夜晚越来越短,南半球夜晚越来越短。

春分时节,中国除了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华北,都进入了明媚的春天。此时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春分的意义,第一,指的是昼夜等分,各为12小时;二、春分在春天的中间(从立春到长夏),春天平分。

清明节

清明,斗指乙,太阳黄经15,在公历4月4-06日。古代历书中所说的“清明风”来自东南,也就是《周易》中所说的迷途方。易经也有“胡琦训”之语,“齐”意为“齐杰”。三月来了,一切都很清楚,一切都很明显,这就是“清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据《国语》记载,有八风,历单指清明风,即三月节。这种风是一个谜。一切都是整齐的,到这个时候一切都干净明朗了。"

“清明”是指气候温暖,植物发芽,杏花桃花盛开,处处给人一种清新、清明、繁华的感觉。它有两个内涵:自然和人文。它既是一个自然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此时生机勃发,阴气衰微,万物“去旧迎新”,大地呈现出春意盎然的景象,正是踏春踏青、扫墓祭祀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