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生平简介

荀子(读作shund-zee,lc 310-c .公元前235)是中国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81-221)的一位儒家哲学家。又称荀光、荀子、荀子、荀光。荀西,译作荀子,也是书名(荀子),名声经久不衰。

荀子是继孟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家改革家,儒家五贤之末;

孔子(公元前5565438年)

曾子(公元前505-435年)

子思(也称为子思,lc 481-402 BCE)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

荀子(公元前365438年)

儒家思想原本只是战国之前(约公元前772-476年)春秋时期发展起来的众多哲学之一。孔子从周朝(公元前1046-256年)的文化著作中发展了他的体系,而周朝在他的一生中正在衰落。然后被他的学生和孙子们发展,直到被孟子认为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但荀子不同意孟子的一些基本观念,进一步改革了制度。起初他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主要哲学家,但后来他因为与韩非子(公元前280-233年)和邵丽(又名李斯,公元前280-208年)两位学生的交往而失去了他的地位。韩非子发展了法家哲学,为秦朝(公元前221-206)征服其他国家,结束战国时期提供了信息。后来,邵丽被任命为这个政权的第一任皇帝的宰相。(r. 221-210 BCE)和他的继承人。秦朝的统治是如此的暴虐、残酷和具有破坏性,任何与之相关的人都享有它的恶名,荀子也是如此。

荀子对人的存在本质的实用主义观点和对超自然影响的否定,不仅影响了儒家,也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中的哲学运动。

他的观点早在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就为人所知,汉代继承了秦,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哲学,但他的著作《荀子》失传了,很可能被秦毁掉了,直到被当时担任宫廷图书管理员的学者刘向(公元前79-8年)重新发现。他收集整理了这些章节,写了一篇评论。荀子对人的存在本质的实用主义观点和对超自然影响的否定,不仅影响了儒家,也预示了后来其他文化中的哲学运动。他因完善了儒家体系,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而享有很高的声誉,至今仍被公认。

历史背景和生活

荀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暴力、最混乱的时代之一。周朝在春秋时期衰落了,曾经受其控制的国家现在都在寻求保持自己的优势,获得霸权。周朝制定了分权政策,在这种政策下,所有忠于国王的国家几乎都是自治的。当皇室开始失去对这些国家的控制时,强者开始吞并弱者,直到战国时期七个国家-楚、汉、齐、秦、魏、燕和赵-分别作战。其他的几乎都是持续控制。

荀子的生平几乎无人知晓,他的日期也只是一个近似值。大多数学者对C的出生日期意见一致。公元前310,但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很少,如刘向的《荀Xi》和司马迁(公元前145/135-86)的《史记》,保存了他的名声。

荀子生于浑光、赵,在齐国学哲学,最终在稷下学宫当了老师(和孟子一样)。他接受了儒家哲学体系,并进一步发展和传授给他的学生。他离开了这个职位,去了其他国家,向不同的国王和王子传授他对儒家思想的看法,希望他们将儒家思想作为他们的国家哲学。孔子和孟子做了同样的事情,取得了同样的结果:没有一个统治者对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哲学感兴趣,他们只是想要一种使他们最强大的哲学。

荀子最终到了秦国,要么是作为一个准候选人,要么只是作为一个游客。就像他的余生一样,人们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那里,也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人们认为,他和其他国家一样,试图说服秦人接受儒家思想,并可能在学校(官方或非官方)任教。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可能直接教导后来的法家创始人秦和未来的秦朝宰相李斯,这个协会后来玷污了他的名声。

只有拥有一个公正和道德的* * *,人们才有希望在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上看到同样的品质。

在秦朝遇到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后,他去了楚国,被楚国宰相春申君(公元前238年)任命为兰陵县令。公元前238年,淳沈骏遇刺身亡,荀子的位置让给了另一个对立的派系。他一直留在楚国,直到去世,通常称为公元前235年,虽然有人声称他见证了秦朝的崛起,以及韩非子和李斯在* * *政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这种说法把他的死亡时间定在公元前219-218年,这种说法通常被学者们所否定。

他所教授的儒家思想的形式被认为与他的著作《荀子》中的形式相同。根据一些观点,对儒家愿景的务实解释远比其创始人或早期先贤提供的解释悲观。

儒家之前的荀子

儒家制度最早是在春秋时期与其他许多制度一起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家争鸣的时代。随着周朝的灭亡,曾经担任官职的教师和学者失去了工作。这些知识分子在其他地方寻找工作,或者建立自己的学校来教授他们特定的系统,这或多或少是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和不稳定的直接反应。

几乎所有的百家都提出了一种与自己和他人和谐相处的方式,主要流派都从* * * *开始强调这种和谐的重要性。只有拥有一个公正而善良的* * *,人们才有希望看到一个国家的公民拥有同样的素质。

在这期间竞争入学的众多学校中,14被认为是值得注意的:

儒学

道教

法律术语

墨家学派

精英大学

阴阳家_ _

闲聊学校

外交学院

农学

一致

杨主义(享乐主义学派)

相对论

军事学院

医学院_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互相借鉴,但最终影响最大的三个还是儒、道、法。儒家认为人本质上是善良的,只是需要引导、鼓励和榜样来表达这种善良。道家主张人行为不端是因为与自然脱节,人只需要与宇宙的道力对齐,就能生活得好,行为得好。法家拒绝这两种观点,认为人完全是被自私所驱使,所以需要严格的法律来控制他们的冲动,维持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儒家和道家有一个相同的观念,就是有一个神或者更高的力量影响着人的一生。在儒家,这就是天,在道家,这就是道。儒家思想似乎总是有很强的法家元素,但在鼓励良好行为时,它强调个人美德而不是法律。孔子著作的正文是:

易经

诗经

仪式

历史经典

《春秋》

在吸收了这些文本的教训和模式之后,人们通过被定义为“五常四德”的道德准则来坚持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的哲学:

仁-仁

正义-正义

仪式-仪式

智慧-知识

新-诚信

孝顺——孝顺

忠诚-忠诚

杰伊-紧急情况

正义-公正/正义

这是孔子和他的前两个继承人发展的一个系统。孟子简化了儒家的视野,同时认可五常和四德,它们被简化为四个基本:

仁慈-善良/仁慈

正义-正义/善良

智慧-知识/智慧

仪式-礼仪/适当的仪式

这些被称为孟子的四种种子,因为他认为这些美德是人与生俱来的,只有在适当的鼓励下才能发芽开花,使一个人充分发挥他作为优秀的人的潜力。他们被称为君Xi,翻译为“绅士”。

孟子同意孔子所说的人性本善,并注意到人们有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倾向,并通过他著名的男孩和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如果一个人遇到一个掉进井里的男孩,他的第一倾向是帮助——即使他们与男孩或他的父母无关,也没有理由相信任何回报——如果他们不能直接帮助男孩,他们会找到可以帮助的人。

孟子声称,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内在的善。人之所以行为恶劣,是因为过分的利己主义会助长自私和骄傲的行为。如果你想活得更好,更充实,更能与社会互动的存在,你要做的就是接受儒家理想,培养每个人内心的四颗种子。

孟子在儒家课程中增加了《礼记》、《中庸》、《论语》等孔子的著作,死后又增加了孟子的著作。这四书,以及孔子之前的五部著作,被称为“四书五经”,成为中国有教养的人的必读之书。

荀子的改革

这是孟子变法后的儒家思想,但荀子会进一步推动变法。学者福里斯特·e·贝尔德的评论:

儒学的第一道裂缝,在孟子的右翼唯心主义学派和荀子的左翼现实主义学派之间打开。作为儒家同胞,他们有很多共同点,包括君子理想,重视仁义,以教育为人生变革的主要力量,崇尚古礼,正名,忠信。人道主义* * *。(294)

荀子在两个核心概念上偏离了儒家创始人和改革家的视野。他坚持说:

没有更高的力量可以影响人类的思想、性格或行为。

人性本质上并不好;人天生邪恶,以自我为中心,本能低下。

荀子反驳了人为影响的概念,指出雨的下与不下是根据某一特定季节的天气模式而定的,无论一个人是否祈雨。如果一个人祈求下雨,而下雨了,他就感谢神圣的力量;如果一个人祈求下雨而没有下雨,他会感到失望和沮丧。这两种反应都同样不合理,因为天堂与降雨无关。荀子强调恒常性的概念:自然总是以固定的、可观察的、有规律的方式活动。在可能下雨的日子里期待下雨是合理的;另一方面,事实并非如此。

孟子和荀子一致认为,人可以通过遵守礼仪和自我完善的纪律而成为好人。

他还拒绝了人类天生善良的观点,理由是很明显,人必须被教导为善,但没有人必须教导任何人自私。如果人性本善,就没有必要发展出百家争鸣来指导人们如何和谐相处。相反,荀子说,人们需要儒家所鼓励的那种仪式和教育计划,正是因为他们远没有天生倾向于善良。

荀子会反驳孟子举的井里男孩的例子,指出有人试图救男孩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也许是男孩在大吼大叫让人讨厌,也许是这个人不想被男孩的身体毒害,也许是这个人在期待救孩子的回报,或者是这个人把孩子错当成了自己的。没有理由假设某人出于与生俱来的善良而无私地行动,那么他们更有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行动。

即便如此,孟子和荀子一致认为,人可以通过遵守礼仪和自强不息的纪律而成为好人。虽然荀子拒绝了孟子关于人性的核心思想,但他同意四种子的概念,因为通过遵守鼓励这些美德的仪式,一个人可以成为一个优越的人。

虽然天影响人的行为的观念被否定了,荀子却承认道的存在:

道不是天道,不是地道;是人所见,君子所为。(荀子,8.3)

建立美德概念的早期圣人不是从一个神圣的来源“接受”它们,而是通过试错来理解它们。荀子以先人过江或过溪为例,给后人留下印记,哪些地方比较深,应该避开,哪些地方比较稳。他声称自然之道确实存在,但与自然有关,与人类命运无关;人类直接决定了人类的命运。

如果一个人希望他的作物生长,他应该遵循适当的种植程序,以便在正确的时间浇水;人们不应该祈祷丰收而止步不前。荀子声称,来自天空的征兆和症状应该被安全地忽略,因为它们不可能与一个人的生活有任何关系。

然而,荀子同意孟子和孔子的观点,即准确的语言作为对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重要的。在这方面,儒家思想很可能受到了逻辑学家惠施(公元前380- 305年)和公孙龙(公元前380年)创立的著名学派(上文提到的65,438+000学派之一)的影响,强调的是词与其所代表的概念的对应程度——例如,“杯”这个词反映了被称为“杯”的物体的程度。荀子认为,人们应该谨慎而准确地使用语言,以防止自己歪曲客观现实。语言的目的是交流,所以准确的词汇是最重要的。

荀子也赞同成为君子的自我实现目标以及* * *应该如何关心全体国民的进步。不仅仅是上流社会的奢华舒适。在这一点和许多其他方面,荀子的观点与孟子的观点相当接近。即使考虑到他们的差异的中心概念,他们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通过教育和自律来提高他们的个人品质。

结论

荀子保留的四书五经,是儒家理想通过礼仪和行为的基本体现。他的改革的重要性在于,他对以前主要是唯心主义的概念引入了一种完全实用的方法。在秦掌权后,这个政权受到了儒家学者的批评,他们可能会也可能不会遵循荀子的哲学版本。政权的回应是,在公元前213年到公元前210年间,除了法家之外,所有的百家之作都被痛斥,并焚烧他们的书籍。荀子的作品也会遭受同样的命运,但它们和其他作品一起被反抗政权和藏书的人保存了下来。

秦灭后,以荀子为师或受荀子影响的李斯、韩非子,说得婉转,被人看不起,从而损害了荀子的名声。看来两人真的都是回应了他对人性的看法,忽略了其他。韩非子法家以人性自私为基本理念,却没有办法改善这种状况,只能抑制和惩罚。李斯完全实现了韩非子的设想。

在吴大帝汉朝(公元前141-87年),儒家思想被视为国家哲学,司马迁在他的统治下生活和写作。他的《史记》使人们对《荀子》有所了解,直到公元前8年刘向去世前的某个时候出版了《荀子》。此后,荀子的声望似乎有所提高,但他的哲学后来被边缘化,被孟子的观点所取代。

然而,荀子对现实和实用的生活环境方法的倡导仍然影响着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并预见了后来的哲学运动,如经验主义和存在主义。当然,他对儒家的贡献是平衡的,但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孟子,因为他给了人们一个世界如何运转,如何在其中最好地生活的实际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