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史

壮医药历史悠久。壮医药的一些品种开发利用较早,同时成为著名的中药。比如《后汉书·马援传》说:“出征时,交叉脚趾头,土里都是瘴气。”因为经常服用薏苡仁,可以防治痢疾,然后带回中原。薏苡仁至今仍是壮医常用药,也是常用中药,盛产于壮族聚居的百色地区各县。贵县萝卜湾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苦丁茶、金银花等一些壮医药的常用药。《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包括壮族地区盛产的水木、鬼母、薏苡仁、朱砂、钟乳石等。本书有125种“偏方”,具有“祛寒热邪,破积治病”的作用,且多产于壮族地区。唐代新修订的《本草》中也含有许多烈性药物,如胆囊、滑石、樟树根皮、霍玲、肉桂、大蒜、葫芦素、黑石脂、狗尾草、白藤蛇黄、姜黄、苏木、狼跋等。不一会儿,《本草》就收录了当时著名的壮药解毒剂陈家白、甘家白药,作为贡品呈献给朝廷。

如上所述,毒药和解毒剂的广泛应用是壮医药的一个重要特点和突出贡献。此外,朱砂烧汞的先进方法和田七的发现利用,也应成为壮医药开发利用达到一定水平的重要标志。

《本草经注》说朱砂出涪陵,但实际上从周珂漏出的,尤其是潭州产的包金砂,才是上品。宋代《岭外代答》详细记载了壮族先民烧炼水银的方法:“雍人炼丹沙为水银,以铁为上下壶,上壶盛沙,用细眼铁板隔开,下壶盛水埋于地下,第二壶口封于地上。其中一部分被点燃,朱砂水化成薄雾,配以水,然后落下来。这种符合科学原理的密封蒸馏法,在自然科学史上也有更早的记载。

三七是众所周知的中药,广泛用于活血化瘀。但首先,它是著名的壮医药,是壮族人民对中国传统医学乃至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贡献。本品主要产于壮族聚居的广西百色地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明朝以前,中原的医生还不知道三七是什么,但壮族人已经使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据记载,田七本名三七,因主产于壮族聚居的田阳、田东、那坡、德保、靖西等地,故为正宗品种。过去商人多集中在天舟。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田七生于广西南丹董藩深山,此药最近才出,在南军中作为金疮之药。又有云曰:“凡受棍伤而瘀血者,立即嚼碎,瘀伤止而消散。如果接棒的时候先用一两块钱,血就不会冲到心脏,特别是接棒之后,还有分娩之后。总的来说,这药性甘,性苦,是阳明厥阴之药,所以能治一切血液病。”说明田七治疗内外损伤、瘀血等疾病是壮族人最早的发现和应用,贡献不可磨灭。现代研究证实,三七中含有皂甙等有效成分,既有人参的治疗作用,又避免了人参的副作用。国外研究称三七有抗癌作用。国内外对田七发展的研究方兴未艾。从田七牙膏、田七花茶到云南白药和多种心血管疾病防治药物,田七都是主要原料或重要成分,产值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