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的生平事迹
傅斯年的个人资料
,字孟簪首,字。我的祖籍是江西永丰。清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十三日(1896年三月二十六日),生于山东聊城。1909就读于天津市富力中学。
1913考入北大预科,1916升入北大文科。受民主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18年夏天,罗嘉伦等人组织了新潮社,创办了倡导新文化、影响广泛的月刊《新潮》,成为北大学生会的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是游行的总指挥,那是一场风暴。后来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操之过急”运动;很快就退出了学校,回到了书房。1919年夏天,他从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进入伦敦大学研究生院和柏林大学哲学研究生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的量子论等,并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产生了兴趣。1926年冬回国,次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历史与中文系系主任。“四个?“一二·一二”政变后,傅斯年写信给李世曾,表示支持清党。1928-11长期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并任主编。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到北平,傅也是北大教授。1932年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发表政治文章,支持蒋介石,但赞成抗日,批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
1937年春,傅斯年任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委员,兼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张抗战,打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曾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8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9 65438+10月,傅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任台湾省立大学校长。出于维护蒋介石政权的目的,傅斯年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整顿政风,反对“中国走布尔什维克道路”;在学术上,他信奉考证派的传统,主张纯客观的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和考证,发表过多篇古史论文。并多次前往安阳指导殷墟发掘工作。他在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期间,广纳一流人才,成就斐然。1950 65438+2月20日在台北去世。本书是傅先生的文集。
傅斯年往事。
傅斯年是现代学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时期北京大学学生领袖、历史语言学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校长、台湾省立大学校长,而且一生传奇。
回国后,先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后来他成立了历史语言学研究所,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能在国际学术界站住脚的科研机构,而不是一个死抱着过去不放的机构。他只佩服两个在国外研究中国知识的汉学家,一个是瑞典的高本汉,一个是法国的伯希和,其余的都被认为是“洋骗子”。
傅斯年主持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特别重视史料的挖掘。为此,傅斯年曾主持购买清代内阁档案,花费不菲,但傅斯年在整理的过程中却有些失望。有一次他在北海静心斋对李记说:“没什么重要的东西要找。”李记问:“什么是重要的发现?王先生是否希望在这批档案中找出满人未入关的证据?”傅听了哈哈大笑。
抗战时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昆明迁至四川省南溪县李庄镇。历史和语言研究所的第四组,即人类学组,包含许多从不同地区挖掘出的人类头骨和人体其他部位的骨头。这些头骨和骨头也像书籍一样陈列在木制书架上。很快,这些东西被当地人发现了。每天晚上都有人站在山上喊:“研究所杀人了,研究所杀人了!”让诗雨人觉得可笑。
他是胡适的学生,却死在胡适面前,胡适说他是“世界上最罕见的天才”。他有最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他能做最细致的刺绣工作,他有最大胆大胆的技巧。他是最博学的学者,同时也是最有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天然领导者。他的情感是最热烈的,常常是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懂事,最有条理的人。这些都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和一个人结合的才能,而我们的孟,真的可以拥有这些最难的品质和才能。“胡适刚进北大当教授时,发现有些学生学得比他好,但他并没有因为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而被学生赶下台。是傅斯年等人私下做了他的“保护人”。
然而,非常讨厌他的周作人认为傅斯年只是一个透明人。“我怕人家看出他懦弱可鄙之心,而表面上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大胆,动不动就大喊大叫,人家叫他傅大炮,正是他的诡计。”主要原因是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解散,迁回平津,傅斯年被任命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他想为胡适回国主持校务扫清障碍,严格执行他所说的“北大绝不聘伪北大之教职”,认定“汉贼不和”,周作人只是其中之一。
1938年,傅斯年担任国务委员,两次上书弹劾总理孔祥熙。尽管上层对他不予理睬,但他后来被允许在揭发腐败罪行,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炮轰,并最终将孔赶下台。孔的接班人也难逃此数。傅斯年的文章《宋子文必须这样走下去》震惊了朝野,宋子文不得不下台。一个国务委员突然开除两个总理,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傅斯年挣了一笔公费出国留学。从1919到1926,先后在英国和德国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傅斯年致力于他的研究。据之妻在《赵家杂记》中记载。当时的留学生大多是“无所事事”,闲着没事就鼓动大家离婚。但在那么多留学生中,只有陈寅恪和傅斯年真正潜心读书,不分男女,以至于有人把他们比作“宁国府门口的一对石狮子”。在“很多留学生都想拿到博士学位”的世俗氛围下,傅斯年甚至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然而,没有人能不佩服他渊博的知识。
众所周知,傅斯年先生爱他的学生。1950 12.20傅斯年在台大讲台上因脑溢血去世。新闻报道曾播报“傅斯年先生去世”,被他的学生听成“傅斯年先生气坏了”。于是台湾省大学生聚集起来要求学校惩罚凶手,直到台湾省国民政府官员出面解释清楚,学生才退了出来。这表明傅斯年先生深受学生的喜爱。
傅斯年担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已经23年了。他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织出版了70余部学术著作,在资金、设备、制度等方面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组织了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发掘殷墟甲骨文,之后又发掘了15次,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史的研究。傅斯年还将明清档案争取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并组织专门整理,在明清史研究上取得了突破。
在历史的研究中,傅斯年提倡“上他寻青空,下他寻黄泉,手寻材料”,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摆脱旧纸堆的束缚,注重将语言学等学科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在近代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主要著作有:《东北史大纲》(第一卷)、《古代人生指示辩证法》、《古代中国与民族》(手稿)、《古代文学史》(手稿);发表论文100余篇,主要有:《论夷夏中的东方与西方》、《论孔子学说适应秦汉以来社会的原因》、《论秦汉大一统的起源与战国人对世界的想象》等。傅先生的藏书有六册。
傅斯年年表
1909考入天津市富力中学。
1913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院。
1916,升上本科汉语言学校。他写《文学革新与意义》是为了回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倡导白话文。
1918与同学罗嘉伦、毛准组织新潮社,主编新潮月刊。
1919五四时期,学生领袖之一。
1965438+2009年底去欧洲留学。他先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实验心理学、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
65438-0923进入柏林大学哲学学院学习比较语言学。
1926年冬,应中山大学邀请回国。1927年任该校教授、文学院长,兼任中国文史两个系的系主任。同年,他在中山大学创办了语言历史研究所,并任所长。
1928被蔡元培先生聘请成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年年底成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1929兼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其间历任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博物馆馆长、国民参政会委员、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代校长。
1948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台湾地区领导人大学。
1950 65438+2月20日脑溢血去世。
看过《傅斯年故事集》的人也看到了: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简介
2.胡适生平事迹材料
3.国学大师黄侃的事迹。
4.陈寅恪个人事迹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