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什么时候发明丝绵和麻纤维造纸的?

纸是用于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的片状纤维产品。一般由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经过打浆、网上交错组合、初步脱水、压缩、干燥制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纸的国家。据考古发现,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国就已经有了麻纤维纸。质量粗糙,而且数量少,成本高,不受欢迎。

造纸术的发明公元105年,蔡伦在东汉都城洛阳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改进造纸,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它大大提高了纸质量的生产效率,扩大了纸的原料来源,降低了纸的成本,开辟了纸代替竹、丝的新前景,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古代记载,《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以来,用竹筒编书、编事迹;用的人叫纸。又贵又简单,对人不方便。伦有意,以树皮、麻头、布、渔网为纸。”后人尊称他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者。

东汉许慎在他的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晰、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中谈到了“纸”的起源。他说:“纸”来自于侧部,即来自于丝的侧面。" .当时的纸主要是绢丝,和现在意义上的纸完全不一样。纸的发明、发展和传播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105年造纸术发明后,造纸术从河南传到其他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蔡伦在陕西洋县封龙亭侯,造纸术传到汉中地区,逐渐传到四川。根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之前也曾向家乡传授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的造纸也比较发达,是左博东莱县(今叶县)的造纸能手。此外,纸和装饰书籍首先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北方少数民族地区。

自晋代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画家,极大地促进了书画纸的发展。比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父子时期就对书画用纸进行了大幅改进。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纸是用麻、竹皮制成,纸面涂以淀粉和白色矿物颜料,打磨而成。

隋朝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和发展了数百年的造纸成果,开启了唐宋手工造纸的鼎盛时期:唐代书画和佛教的流行增加了对纸张的需求,造纸的原料扩展到了藤和桑皮。书画纸也是先涂上硝酸淀粉再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头打磨。经线书写纸也用黄柏染成黄色,避免冒烟。北宋时,安徽用夜晒晚收的方法漂白麻纤维造纸,原纸光滑洁白,经久耐用。南宋时,中国南方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艳,笔法明快,被当时许多文人模仿,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到了宋代,竹纸不仅大量,而且稻麦秸秆也被用来造纸。北宋苏易简记载,浙江人用小麦、稻秆做纸浆,和油藤一起造纸。

到了明朝,中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已经完善。当时,宋的《天工》系统地描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和操作过程的插图。这本书已被翻译成日文、法文和英文,并传播到日本和欧洲。它是中国最早系统描述造纸技术的书籍。

经过元明清几百年,到清代中期,中国的手工造纸已经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和传播的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