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的历史演变

正定是由真定转变而来的。它最初位于东原古城(石家庄东城古城),并于唐初迁至金枝。正定安乐基地古称,建于公元352年。后来因为沿袭了正定的名称,在清代改为正定。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河北省的白蒂人以正定为中心,建立了仙寓县和国都新城(今新城堡)。周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先虞国为晋国所灭,此地归晋国管辖。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先玉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并在此设立东原邑。赵惠文三年(公元前296年),中山国为赵国所灭,属赵。

秦朝统一中国后,改东源市为东源县,位于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巨鹿县。

汉初,仍为东源郡。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东源县改为真定县(意为实定),隶属衡山县。

元元年(公元前179),汉文帝因避讳亨,改衡山县为常山县。

汉高祖丁原四年(公元前113),常山县北部设镇定国,辖镇定、藁城、费雷(今藁城县子村)、绵蛮(今井陉县)。

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撤销镇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

三国时期,镇定县隶属魏国常山县。

晋代常山县从元氏县迁至正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正定县成为冀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县城迁至安乐雷(今藁城九门附近),真正定为县。

北齐年间(公元550年-577年),郡县行政公署迁至滹沱河以北,即现在的正定镇。

北周郑玄元年(公元578年),定州、常山两郡一分为二,即衡州,辖郡。

隋黄凯初弃郡,存衡州、镇定郡;

黄凯十六年(公元596年),镇定县分为镇定县和常山县(常山县辖安乐基地),隶属衡州;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衡州改为衡山县,真正实行县治。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衡山县改为衡州,治时邑(今石家庄市镇头附近);

武德四年(公元621),迁衡州治国。

武侯元年(公元689年),改中山县。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重建县城。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衡阳军在衡州衡阳市成立;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衡州被废为常山郡,县真正被统治;甘源元年(公元758年),恢复衡州,属河北常山县,实为一县。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德军置衡州;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衡州都督。

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为避讳穆宗恒力,衡州改为周振。

五代时,侯亮仍是一个镇和国家,它实际上是一个县。

唐末长光元年(公元923年),改周振为北都,同年复置周振;

晚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周振升任实府;

晋末天府七年(公元942年),改名衡州,改德军为顺国军;

晋末天府十二年(公元947年),衡州改周振,顺国军恢复为德军。

契丹是中京;

后汉甘祐元年(公元948年)为镇州,升为实府。

广顺元年(公元951),改为周振。

宋八年(公元1048),镇定府道位于废镇州,镇定府与五县、镇定府统一。黄金攻击它。

元初改为镇丁路,辖镇丁等一府五州九县。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镇丁路改为镇丁府,辖梧州、镇丁等27县。

清朝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属直隶省;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胤禛避讳,改为正定府,辖正定等一州十三县。

1913,县上救的废房子。正定县隶属直隶(治保定)范阳路观察使团办公室。

民国三年(1914),范阳路改为保定路,仍领正定县。

民国14 (1925)年6月24日,正定县程响作为正定城,隶属正定县。正定市马上就要撤销了。

民国17 (1928)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保定路废止。正定县在直隶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三月,河北省被划分为17检区,正定县为第十二检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65438年十月八日,日军占领正定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8)二月,设立伪正定县府,属真定路(直石门市)。

1938年4月25日,正定县西北与新乐县化皮区合并,成立正定新(乐)县(抗日)政府,设在正定县后塔底村,隶属晋察冀边区第四特委。

1938年8月25日,撤销郑新县,成立正定县(抗日)政府,仍属第四特委。5438年6月+10月,郡府改为冀西第三署。年底,县政府改为晋察冀边区第三派出机构,县委仍为第四特委。

1939年6月,第四特委改为第四地委。

1939年10月,在正定县滹沱河以北、韩晶铁路以东地区和藁城县北部地区,成立藁城县联办,隶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第二机构。滹沱河以南、获鹿县以东的正定县,设立正火县,县委为第一地方委员会,县政府为第四专属胶北办事处。

1940 65438+10月胶北办事处变更为晋安区第一代理机构。6月,冀南第一地委、第一专署改为冀中第一地委、第一专署。10,第一地委改名为第六地委,第一专署改名为第七专署;正定县辖滹沱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辖4个区、84个村。

1940年2月,郑起县与新乐县合并,成立郑起新县,隶属第二地委,冀中区第二署。

1940年7月,晋察冀边区第三机构更名为第五机构,仍辖正定县政府。

1940年8月,撤销丘正新县,原丘正县与无极县西部合并,成立丘五县,隶属冀中区第七地委,县政府隶属冀中区第八机构(1944年3月,第八机构更名为第七机构);

1941年1月,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更名为中共北岳区委员会,正定县委为北岳区第四届地方委员会。

1941年2月,正定县改为冀中区第七特派员公署,县政府迁至藁城县小西门地区。8月,夏回到晋察冀边区第五机构,县政府迁回县城西北;1941年11月藁城县滹沱河以南西部地区与正火县合并成立正火县,隶属冀中区第六地委,县政府隶属冀中区第七派出机构。

1943年9月,正火县撤销,恢复,隶属关系不变。

1944年6月,冀中区第七社更名为第六社;1944年6月,晋察冀边区第五机构更名为第四机构,仍辖正定县。9月,正定县改为冀晋区第四机构;

1945年3月,栾城县与正火县合并,成立栾正火县,隶属冀中区第六署。1945年9月,国民党在该市建立县政府;正定县解放区仍属冀晋第四区;撤销丘五县,恢复郑丘县,属冀中区第七区;

1946年2月,废除征丘郡,设正定县为辅,辖正定县韩晶铁路以东地区(滹沱河南北);撤销滦县,恢复郑县,仍属冀中区第六区;1946年3月,中共正定市委、市政府成立,隶属冀中区第六区。1946年5月,改为十一区;1946年5月,正定县改为冀晋三区;夏社丘政县属于冀中区第11区。1946年9月,撤销正定县,恢复正丘县,属冀中十一区。

1947 4月12日,解放军解放了正定县。正定市位于市内,属冀中区第11区。正定县,西北农村,仍属冀晋三区。5月,改为第四区;7月1947、10日,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正定县,并在该市建立县政府;1947年8月24日,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正定县,建制不变。1947 10 10月26日,正定县第三次解放,建城不变。6月,1947、11、郑丘县、郑丘县撤销。原属正定县的各村,除西南17村外,全部归还正定县。正定市改为县级市。正定县属于北岳区第四区。

1949 1月,正定县改为察哈尔省建平区;1949年6月,正定市撤销,改为正定县城关区;1949年8月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10特区。正定县属于石门地区;8月1949,10,正定市石门区行政督察办公室成立;9月28日1949,石门区行政督察办公室更名为石家庄地区行政督察办公室。仍属正定县管辖;1949 10,石家庄行政督察办公室由正定迁至石家庄;

9月9日,1950,石家庄行政监察区更名为河北省人民政府石家庄地区,正定县仍属其管辖。

1958 165438+10月5日,正定县、灵寿县合并为正定县(65438年2月20日国务院批准);

5月3日1960,撤销石家庄地区,正定县改为石家庄市;

1961 5月23日,迁至石家庄地区,辖正定县;

65438+65438 0962+1 10月恢复正定县、灵寿县,正定县仍属石家庄地区(3月27日国务院批准);

1967 165438+10月22日石家庄地区改为石家庄地区,隶属正定县;

4月5日,1986,石家庄撤销,正定县划归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