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是道教的“中秋节”,故称“中秋”。根据佛教传说,木莲请求佛祖救她母亲,佛祖叫她在15年7月祭祀母亲。所以也叫“兰喷会”。中秋节的主要民间活动是祭祀祖先和超灵,所以俗称“鬼节”。
福建的旧习俗非常重视中秋节。民间传说,七月初一,监狱大门打开(闽南人称之为“开巷子”),当地官员赦免死者,回家。当时阴界各种不义之鬼到阳界讨饭,直到三十日(闽南称“关厢”)才关牢门。在漳州、泉州,早在6月29日,家家户户就在门前点上长明灯,用菜饭拜鬼。据光绪版《漳州府民俗志》(卷三十八)“七月半,举行梦兰盆,僧食祭鬼而不祭。夜间用竹竿燃天,数枝相连,如滴、坠、望如星辰,谓之“中原。”《泉州方志·风俗》(卷二十)也载:“元之夜,各家在门外或街上有罗快餐,愿祭野鬼。" 15日,设立了"孤独棚",向无家可归者和鬼魂提供祭品,并要求僧侣和尼姑忏悔。仪式结束后,满满一桌子的鱼、食物、馒头、水果等供品都会被别人拿走。这就是所谓的“抢孤儿”。30日,小巷封闭,必有祭品。漳州旧时的“关巷口”日,* * *府街搭起高台,堆起山头山、菜山、矾山,竖起两盏高筒火把,照亮夜晚的街道。这一天,和尚也被请去渡水陆,所有信徒和妇女都来祈祷。
在福州,7月15日,许多家庭准备了蔬菜和纸钱,并邀请僧侣和尼姑进行了一场超度仪式。然后,将准备好的供品的一小部分撒在空地上,这就是所谓的“喂食”。南平、古田、尤溪、光泽、大田等地也有十五送饭的习俗。在泰宁,15的夜晚,人们在房屋、谷仓、果树、桥梁、河流、路口前焚香、点蜡烛、烧纸钱。无家可归的灵魂来保护这个地方的安全。上杭旧俗,正月十五,城内竖起竹笋招死者。斋戒家具放在竹下。祭坛上,一个道士坐着诵经,祭坛两边的道士打着鼓乐,俗称“做半月”“上台”。祭祀和快餐大多被穷人和乞丐拿走。连城、长汀等地在15日夜烧香烧纸祭拜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