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环的历史是怎样的?

中环是香港的心脏,是香港开埠后最早开发的地区,也是香港的商业中心。早在1841英军占领香港时,就率先在中环建立了军事基地,并迅速修建了多条干道。在今天的下亚厘毕道山坡上,1841开业时被定为政府专用地段,总督署作为殖民地政府的象征,位于政府山的中心。

桂文灿1874年编的《广东画论》同治版,其中组首标志为上环、中环、下环。在1866的《新安县全图》中,当时组团社导游标注的位置也和现在的中环遗址差不多。因此,在历史上,中环属于维多利亚城的一部分。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开始时,位于香港岛的中环是当时香港的主要商业中心。由于土地短缺,德辅总督时期(1887至1891)在中环进行了多次填海工程。今天的香港会、皇后像广场、前立法会大楼,也是当时填海工程所建。

中环的全盛时期是1970年到1980年,当时中环建起了摩天大楼,包括银行的总部。再加上金融市场繁荣,香港很多重大商业活动都在中环进行,很多香港人以在中环工作为荣。[1]但由于中环的土地即使经过多次填海也无法满足需求,加上中环的写字楼租金一直居高不下,港岛的主要商业区逐渐扩展到上环、中环东部和湾仔北岸。不过,由于你是香港的心脏和金融市场中心,中环的商业活动还是相当频繁的。

虽然中环仍有不少历史建筑,但由于中央商务区发展重建的压力和政府保护政策的缺失,多年来中环不少历史建筑已被拆卸或重建,如旧大会堂、旧汇丰银行总行、旧邮政总局、旧香港会所等。近年来,中环天星码头和皇后码头的搬迁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冲突。2009年,时任香港特首的曾荫权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中环历史建筑的计划。保留的建筑物包括中区政府合署东座和中座、前中区警署、前域多利监狱和前裁判司署、中环街市、荷李活道前警察宿舍(英皇书院)等。此外,政府亦已与香港圣公会基恩小学商讨保育该校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