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的历史演化

1909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了地壳和地幔的边界,即莫霍面。

1913年,古腾堡发现了地幔与地核的边界(即古腾堡界面),地球有分层现象,可以指定分层的深度。

1915年,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基于地质证据的大陆漂移学说,由于缺乏漂移的动力源而未被接受。

65438-0929年,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认为大陆地壳下的热对流是大陆分裂漂移的原因,并首次提出了汇聚和张裂的观点。

1940年代发现海相地壳中的花岗岩类岩石与大陆地壳中的不同,厚度只有七千米。

1954年期间,日本地震学家和达清夫和美国地质学家贝尼奥夫发现在连接海沟和火山岛的弧下存在一个带状区域(贝尼奥夫带),这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先驱。

从65438年到0956年,澳大利亚国家学院的阿尔文等人测量了陆地的古地磁,发现如果磁极被推回,陆地会漂移很长时间,移动的路径与魏格纳描述的非常接近。

从65438年到095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Hisson和地球物理学家Sapu根据水深数据绘制了第一张海底地形图,清楚地显示了大洋中脊和海沟。

1962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指出,地幔热对流导致海洋地壳从大洋中脊向外延伸,消失在海沟中,迫使大陆水平移动。板块理论是从最初的水平运动的思想发展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影响地表的思想。

在1960年代,获得了陆地的古地磁倒转时间表,也认为大洋中脊两侧的正负磁极交替应该是由于海洋地壳的侧向生长造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掌握全球海洋地壳的年龄,大洋中脊的扩张速度和海沟的俯冲速度,我们可以标记板块的形状、分布、运动速度和运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