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模式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历史的作用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历史的认知功能是指历史知识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都有其起源和原因。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把握它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就中学教育的学科体系而言,历史可以为许多学科,尤其是语文、政治等社会学科提供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史料。所以可以说,历史知识是一个基本的素养问题,历史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与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有关。
历史的认知功能依赖于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及从中寻求真理的精神。求真精神是历史的基本精神,是认识功能的基础。只有寻求真理,努力接近历史的真相,对它的理解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反映在历史教学中,其主要形式有实践教学和探究教学。历史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有意识地安排对史实真假的辩论和探究。其实就是在各种历史争论中鉴别真假,这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精神的一种激励。因此,围绕这一功能,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是亮点。
比如人版教材(必修1)第四课“朱元璋废丞相”知识点,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为了教授和巩固这个知识点,我在“课堂巩固”环节中,投影了曾经广为流传的《宰相刘》片段和央视版《康熙大帝》片段,让同学们从视频中学习。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同学很快就会发现,《宰相刘罗国》讲述的是清朝重臣柳永的故事,而早在明朝初年,朱元璋就永久废除了中国的宰相制度,所以只从名字来看这部电视剧是一个极大的错误。说当时的军机大臣明珠和索图是康熙皇帝的“向明”和“索香”,也是对历史的误解。
这种通过历史知识辨别历史真伪的设计,既巩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和探究历史事件的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历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借鉴,即历史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无论成败,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供后人借鉴。然而,长期以来,中学历史只关注政治史。《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改变了政治史“一史独大”的局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作用,我们应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深入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入阐释作为基础的经济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文化的辩证关系,全面整合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历史认识体系,为其今后的个人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比如人版教材(必修2)的全题六,在今天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其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主要讲述了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主要原因是在当时美国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胡佛政府坚持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最终导致美国经济误入歧途,并迅速发展成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第二课罗斯福新政,主要讲述了面对病入膏肓的美国经济,新任总统罗斯福开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药方: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不仅帮助美国经济逐步摆脱危机,也为西方乃至世界的经济改革提供了范本。无独有偶,历史发展到今天,源于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再次席卷全球。那么今天世界上受影响的国家如何走出危机呢?
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探究胡佛和罗斯福不同政策对经济的不同影响,从而启发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寻求今天面对经济危机应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通过这个古今对比的例子,相信同学们得到的答案要么是正确的,要么是偏颇的,但都是激发同学们对历史知识作用的兴趣。
第三,历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教育功能。
历史的教育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道德教育。任何社会制度都需要建立一套道德规范作为维系群体的纽带,都需要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2)理想教育。理想是人们对美好事物或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虽然人的具体理想各不相同,但都要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尽可能现实,否则就会成为不切实际的梦想。只有认识和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理想,才能实现。
体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就是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历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课内外运用自己熟悉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道德感,使他们真正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德才兼备,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比如人版教材(必修一)第三课的“自然法”知识点,教育功能很强。因为自然法不是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超越具体法律条文的法律概念,是每个人都自觉遵守的。这种观念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今西方世界强烈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其实都是拜它所赐。那么,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的一员,我们是选择被动接受冰冷的法律条文,还是主动享受无比崇高的法律意识呢?小事方面,当你不小心把一张纸屑掉在美丽干净的校园里,如果你觉得无所谓,反正也没人会抓我,那你选择前者;另一方面,当你认为校园环境必须人人维护时,这种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是可耻的行为,于是你选择了后者。
再比如,人教版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第一课四个题目。说到青年马克思,我投射了马克思《青年择业思维》中的一段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压垮,因为这是为全人类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不会得到贫穷、有限和自私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民。我们的事业虽然暂时不突出,但总会发挥作用。我们死的时候,高尚的人会在我们的骨灰上流泪。”
——马克思关于青年职业选择的思想
同样,人教版选读第四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也是在讲青年毛泽东的时候,我展示了毛泽东在湖南师范学校读书时的一段话1918:
“我们应该努力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而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我们是年轻人,但也要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在新民学会的演讲
通过两位伟人在青年时期的经历,不难发现,所有能够成为伟人或取得伟大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个人志向远远超过了个人利益的得失,而是来自于他们对人民和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中学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教师应该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如果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地长期坚持这一理念,历史的教育功能一定会得到充分发挥。
邮箱: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