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是一个关于国家历史的节目。如何评价?
以前有读本,现在有国宝。
说实话,看完节目,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自觉不自觉保护中华文化的学者和工匠们。它们是真正的国宝。
当我在节目里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我泪流满面:
古人视死如归,即使是穷人也会想方设法把值钱的东西放进棺材里,但这个名叫“Xi”的基层公务员却把1155竹简当成了陪葬品。
而且这些1155竹简上的文字并没有像其他文明那样变得不可读,或者说即使读了,依然是死语言的不知所云。它仍然是一个活生生的规则。
正如撒贝宁所说:
云梦睡虎地的竹简大多记载了当时秦朝的户籍管理。社区怎么管理,人口怎么控制,甚至每个人的工作、纳税、服务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正是这种记录和保存,让我们在读古人的文字时,有了“若即若离”的感觉。两千多年后,那些早已化为烟尘的帝国的棱角,依然留下清晰的剪影。
再比如第一期节目中介绍的祁阳石鼓,这是历代文人士大夫不断的寻找和保护。因为前人的话和中国的语境必须保留。
而故宫的所有文物,包括《千里江山图》和乾隆瓷母,一次又一次被山河打碎,但总体保存完好。尤其是日军侵华的时候,故宫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搬文物万里。
在战乱年代,这2000多箱价值连城的国宝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损坏。一路上,有军队的护卫,也有人民的支持。当时,故宫人回忆说:
“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招工人,找船,谈价格,很多当地人都会包下来。他们也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节目中的国画画家邱庆年老师因为工作原因也一直在和他接触。
他是一个为中国画制作简单颜料的老师。一整天,他只是敲石头,磨石头。他又脏又累,要翻山越岭,大海捞针找原料。他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万块钱。
问他为什么坚持?
他的回答几乎和我见过的所有老匠人一样:不能丢了传统,怕退出了就没人继承这个东西。
我们不能失去传统。
这几乎是我遇到的每一个老匠人最基本的心理反应。
“国家灭亡后,必有复兴之日;中国文化一旦断了,就再也没有补救的办法了。”这句话不仅是民族精英的意识,也是从王公到普通百姓的共识。
众所周知网上有人评论:
崖山之后无中国。
这是中国人互相攻击的老窝。世界上有谁有资格在这一点上嘲笑我们?
历朝历代辛勤耕耘的文人雅士,让中国的文脉延续千年,从漠河南到曾母暗沙北,东至乌苏里江,西至帕米尔高原。
《大秦帝国》里有一句燃烧的话:子孙后代,家家的窗台,大秦的明月,都将熠熠生辉。
大秦的帝国、城墙、军队早已全军覆没,但大秦的明月,依靠着竹简、石鼓、瓦片,一代又一代地照耀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