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到端击鼓
《仙游县志》:仙游民乐源远流长,“集古唐之精英,留衣羽之遗,采宫坊之聚,取山野之歌。”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大川”因吹大唢呐、打大鼓而得名。鼓吹乐器有鼓、锣、大钹、二钹、小锣、钟锣和一对大唢呐(俗称“公母奏”,公的高一个八度,母的低一个八度,有一点复调),迎宾送别的开合要用“大鼓吹”来演奏。
据考证,杜威鼓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一种古老的音乐,起源于北宋。原为北方帝俊乐,传入中原与大曲结合成为黄门鼓乐。之后,进入福建的移民将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合。鼓乐可分为“大讲道”、“小讲道”、“温室吹”、“三教吹”四类,小讲道中最具特色的“七分乐”,也叫“客板吹”。据说宋朝一个诸侯王从南京带了一批宣传员进福建,因为战乱而流散在全国各地。最后,蔡和传授了他们的技艺,这种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有《挂金牌》、《你的传说》、《状元游》,与古代的迎宾仪式、军队凯旋相吻合。清光绪五年《仙游县志》引黄旧志曰:(宋)毛兴国初期,陈统率二州,获兵数千...王师进城,敲鼓取乐。打鼓就是打鼓乐。历史上宋朝所有谢台以上的武官都在衙门的东、西辕门外,打鼓楼、东虹吸管、西虹吸管,一日三餐鸣枪,以示武官尊严。光绪末年,这一制度被废除,乐师转向民间演出。用一对大唢呐演奏,打击乐器除了鼓,还有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等。
杜威鼓乐已有800年的历史,并逐渐演变成以大唢呐为主声、中小唢呐为主声、鼓为指挥、锣钹为伴奏的音乐指导特色。鼓乐的调式和板简单朴素,粗犷高亢,气势高昂。土围鼓乐共有古典歌曲221首,其中大曲14首,小曲46首,温室11首,三教150首。直到80年代初,其乐谱仍表示为“尺子仍与四B结合”,后改为“1234567”。“文革”动乱中,打击乐被抢,音乐班被解散,艺人转行,剧目失传,音乐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