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发展阶段
14年,欧阳予倩赴大连、沈阳等地,向当地剧坛和喜欢新剧的青年人进行通俗艺术讲座,传播现代戏剧。中共沈阳市党员地下工作者张光启(女)和她的女老师、女同学被招募参加奉天基督教青年会组织的话剧团,演出了《秋瑾与徐锡麟的故事》《孔雀东南飞》《其罪与求婚》等剧目。欧阳予倩和张光启还同台表演了《富贵人家的扇子》和《回家后》。同年2月,应大连中国青年协会的邀请,欧阳予倩作了“中国戏剧改革之路”的讲座。辽宁各地都组织了业余戏剧团体,演出非常活跃。1919年(民国8年),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大声提出“热爱美剧”(非专业戏剧,从业余=业余)的口号,先后成立了人民剧社、心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特别重视新戏剧对人们觉悟的力量,称赞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同年,胡适发表了独幕剧《终身大事》作为他们的代表。诞生了《捕虎之夜》、《名牌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人》(郭沫若)、《爱国》(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大黄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为中国戏剧奠定了重要的文学基础。65438年至0922年,留学美国,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加入了戏剧家协会。针对文明戏剧的陋习,他大胆改革剧本、舞台纪律和导演制度的建立,提倡男女合演,形成了完整的戏剧艺术体系。1925北京艺术学院戏剧系成立,为戏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阵地。1924-1930年间,先后上演了多部反帝反封建的剧目,培养了陈宁秋、陈、、郑、张舒、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田汉领导的南方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戏剧的精神。
1926 (15)年2月,辽宁省第一个正式剧社爱美剧社在大连正式成立,马殿元为社长,为副社长,陆为导演。1927年(民国16年)5月,爱美剧社受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邀请,在基督教青年会礼堂(在今天的民主广场)演出筹备公民教育基金,上演了《千年遗风》等反映家庭与社会矛盾的戏剧。65438+2008年9月,车组织“奉天学生平民服务团”在奉天郊区汉屯演出《改良医院》《盲道》等剧目。
1928年,洪深创造性地将英剧翻译成“戏剧”,以区别于陈腐的“新剧”,中国的戏剧从此得名。从1929到1931,欧阳予倩主持了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了《戏剧》杂志,组织了《怒吼吧,中国》等几十部戏剧。欧阳予倩、洪深和田汉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的创始人。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戏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七七事变”后,戏剧家于当年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救国戏剧队,宣传抗战。1937 12 31全中国剧院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夏天,聚集在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在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三馆的领导下,组成了10抗敌戏剧队、4抗敌宣传队、1儿童戏剧团,奔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戏剧团体和抗日根据地戏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形成了空前壮阔的普及局面。1938 10第一届戏剧节上演了曹禺、宋智写的《民族的故事》,轰动一时,可谓这一时期戏剧的代表。
1939以后,戏剧运动的重心开始向城市转移,在重庆成立了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戏剧表演具有剧场性。诞生了《一年》(夏衍)、《乡村第一》(老舍和宋智)、《上海滩的夜》(余陵)、《重庆的雾》(宋智)等一批优秀剧目。1939年夏(民国二十八年),金善龙、杨若竹、王宗仁等人创办了沈阳业余话剧团,上演了丁锡麟的十幕剧《厌倦了没有老婆》。后来剧团与奉天话剧团合并,改名为国际剧院。先后在石楠国际剧院(现辽艺剧院)上演了李乔、金善龙导演的《屠夫》、《塞上的火》、《深夜》、《生命线》等剧目。之后,庄河县女子民族高中演出了《和谐的家庭与家园》,本溪许自编自演了话剧《爱情三部曲》,鞍山进步作家严力夫组织多声部话剧团演出了话剧《警惕》。
1941成立的中国戏剧艺术俱乐部,1943成立的中国艺术戏剧俱乐部,为商业演出带来了新的特点。1941至1945,重庆各剧团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杨汉生)、法西斯菌()和戏剧春秋(、余陵、宋2月至4月,1944,广西桂林举办西南地区首届大型戏剧展演,28个文艺团体演出27个剧目,规模宏大 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等一大批艺术团和宣传队,推出了《刘队长(饰)、《同志,你走错路了》(姚)等话剧。 )和李国瑞(杜风)活跃在农村和部队,突出了中国戏剧的战斗传统。
这一时期,伪政权建立了大同剧团(长春)、哈尔滨剧团、奉天协和剧团三个皇家剧团,都隶属于伪满协和会。“奉天协和剧团”成立于2000年9月27日,成员100多人,“肩负着完成协和文化的伟大使命”。主持人杜源(伪满洲国剧团协会主席)、芮和都是日本人。于6月165438+10月举行,剧目为《夜色中的歌声》。28年6月,第一次大演出,剧目有《东宫大佐》、《在牧场》;同年6月5438+2月举办巡回高校演出,剧目有《从军》《热血赛道》等。这些戏都是歌颂日本侵略者的。到民国30年,该剧团已经创作和演出了20多部戏剧。民国30-32年间,剧团在东北各大城市演出过《雷雨》、《萌芽》、《性感魔鬼》。31 (1942)年,苏联著名话剧《怒吼吧,中国》在奉天上演,揭露了英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日本人表演这部剧的初衷是宣传英美列强侵占中国的罪恶,激起中国人民对美英帝国主义的仇恨。然而事与愿违,激起了观众对侵华日军压倒性的仇恨,群众争相观看,上座率空前。这大大吓坏了日伪统治者,立即下令停止演出。此外,日伪还在辽宁各大城市组织剧团为日寇服务,如协和剧团(大连)、协和博物馆剧团(安东)。“八·一五”时期东北光复后,这些剧团相继解体。解放战争时期,戏剧活动处于低潮。《清明前后》(茅盾)、《推销图》(陈·)和《二为路》(田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就。
解放战争初期,中国* * *向东北派遣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在辽宁组建了一些文工团。这些文艺团体所到之处,表演文艺节目,做群众工作,帮助当地积极建立文化艺术团体和队伍。编导演出了大量现场新闻剧和短剧,为东北和辽宁新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沈阳、大连、安东等地也形成了一些民间戏剧团体。他们是自负盈亏、自愿组合的民营专业剧团,如大连东艺剧团、光复剧团、中青剧团、辽东剧团、大连剧团、中苏友好剧团等,先后演出过《夜还年轻》、《血债》、《海棠》、《雄浑山河》。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所属的“政治工作队”和国民党经营的一些戏剧团体,一度在辽宁各地特别是各大城市的戏剧舞台上独领风骚。他们在沈阳、大连、安东等地演出了《田字一号》、《野玫瑰》等反动剧目,还演出了《雷雨》、《日出》。中国戏剧家协会(后更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49年7月成立,中国戏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剧事业的发展,先后在各省、自治区、军区建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院和专业戏剧院团。
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回来,看到新中国的新北京充满了新面貌。作为一个老北京人和历史见证者,他由衷地感到一种天翻地覆的感觉。于是写了龙须沟。通过北京著名臭水沟龙须沟的变迁,以及解放前后住在沟旁小杂院的三户人家不同命运的鲜明对比,展现了* * *给北京人带来的新生活,写出了北京人新的精神面貌。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马(任德耀)等一大批优秀剧目。焦菊隐导演的《与茶馆》体现了戏剧的民族化追求,黄导演的《大胆的母亲与她的孩子》则引入了布莱希特的戏剧思想。在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以后还出现了维吾尔族、蒙古族、朝鲜族和藏族的戏剧表演,拓展了戏剧艺术的领域..随着文艺界“百花齐放”政策的讨论和实施,1962之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锡萌饰)、《年轻一代》(陈韵饰)等优秀剧目。
新中国的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解放的喜悦和当家作主的幸福。虽然,在文化思想战线上,有过“左”的影响;但由于中国人民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赢得了国家统一、生活安宁、生活改善,包括戏剧在内的文学艺术也迎来了欣欣向荣的春天。到1956,戏剧的发展在第一届全国戏剧观演大会上达到高潮。几十年来,戏剧事业发展迅速,培养了一批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演员。
中国人民清洗了封建主义的浑水,扫除了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灾难。他们一旦当家作主,就会焕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让新中国像鞭子一样快。再过几年,就是新的面貌,新的世界。戏剧以其对时代的敏感性,创造了一些反映这种新面貌的剧本。如刘连英、六道门、龙须沟、上虞、春风吹过诺敏河等。这些戏剧大多表现了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他们对新时代的感受。这些戏剧的一些作者来自生产第一线。
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他在突破旧舞台的局限、创新戏剧观念、丰富戏剧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无戏结构、理想化的形象塑造、时空跳跃的情节和模糊的主题、面具的运用、中性服饰、几何布景道具、激光照明、打破第四堵墙、缩短与观众的距离、全方位观众等戏剧创作中的尝试,引起了戏剧理论家的关注,一场关于戏剧观念和形式创新的讨论,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新时代,戏剧也更加开放,自1986以来,成功举办了莎士比亚戏剧节和奥尼尔戏剧节。北京人艺术的《茶馆》多次在欧美日演出,中央戏剧学院的《俄狄浦斯王》大获成功,是中国戏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