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的起源?
在中国文学史上,元曲与唐诗宋词一道,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语言通俗优美,既有乡愁的悲壮慷慨,又有边塞的悲壮激情,还有《永远在我心中》的浪漫典雅,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句。元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杂剧和散曲,后者指散曲。杂剧是戏剧,散曲与诗词一脉相承,是另一种形式的诗。这里说的元曲是指元散曲。其实现在流行的元曲选本,大部分都是散曲选本。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宋张慈”,这表明散曲是一种音乐文学,是一种歌辞。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歌谣和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生长繁荣的环境是金元时期的城镇。其作者虽也有达官贵人,但多为中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歌者多为勾栏歌妓。因此,它具有强烈的街头色彩,几乎可以说是一种市民文学。元散曲源于金元之际流行的“山歌俚曲”。经过文人的加工改良,吸收了传统诗歌的滋养,更具抒情性和表现力。因此,代词最终出现,成为一种新的诗体。在艺术形式上比诗歌更自由灵活。用韵可以平仄,不避重韵,不加衬词,甚至增减字数。它最大的特点是简洁、直白、幽默、通俗易懂,所以说它低俗。散曲包括诗歌和套曲两种主要形式。这首诗又名《叶儿》,是一首单调;集合的数目也称为松散集合和套曲。散曲是根据不同的曲调创作的。常用的曲调有巩峥、吕中宫、路楠宫、吕西安宫、湟中宫、大石宫、双调、上调、越调,合称五宫四调,又称九宫。每首曲子都有名字,如【山羊】、【山仙】、【落梅风】、【醉人东风】等。元代散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金代末到元初,约七十年。前期创作中心在大都。这一时期的词人多为达官显贵,词风与词相近。但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著名戏剧家加入散曲创作队伍后,他们洒脱、精辟、直白的风格推动了整个乐坛,开创了散曲创作的新局面。后期从大德到元末大约六十年。后期散曲的创作中心逐渐向江南转移,出现了一批以散曲创作为主的作家,如张可久、乔吉、关允石、徐在思等人。后期作品较多,虽然继承了前期散曲的艺术特色,但散曲整体风格趋于清新淡雅,接近词体风格,但脱离了市井文学。进入明代后,散曲创作整体走向下坡路。元代散曲风格多样,主要分为豪放和绮丽两大流派。大胆派以马致远为代表,美丽派首推张可久。前期豪放自然是主流,优美的作品也起了重要作用。后期以漂亮为主,大胆为辅。元曲题材广泛,社会内容丰富,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写景、咏史、叹世、隐逸,以及描写男女之情和永远在我心中。这些作品在语言技巧、艺术境界、思想内涵等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典范,长期流传至今。元代散曲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与唐诗宋词相同的境界。在整体风格上,元曲更强调清新自然。所谓散曲,是自发的,是自然的,是巧而不雕的。元代散曲大家鲁直的许多作品都是如此。比如他在《沉湎东风,秋景》中写道:“悬于绝壁,你将落回倚,齐飞落霞孤。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水。秋天西风满天吹。夜很静,云帆的月影很低,把我带进了潇湘画中。气象恢弘,境界绮丽,令人深思。元曲中,大量的歌曲是用口语写成的,有夹层,读起来亲切顺口,如关允石的《落梅风》:“新秋至,人乍不同。残月顺长江流。优优画船东去!我想了一晚上。“这里用的‘一见钟情’、‘向东走’、‘出发’这几个词是口语。马致远的《清江银叶行二首》中有一句写道:“青蓑衣紫袍谁为你?两者都没有帮助。即使你是一个渔夫,身处风暴之中,你也可以找一个稳定的地方闲坐。“还有很多口语。从元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散曲为元代地位急剧下降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更自由、更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它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适当的表达他们的世俗生活感受。我们可以从元曲不加掩饰的纯真中触摸到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心跳,从而被感动。元曲是中国古代诗歌最后的辉煌,被称为元代最好的文学。元曲语言自然活泼,反映生活生动,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和市场氛围。开放性强,自由度大,表现力强,艺术性高,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全盛时期,各领风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元曲中大量使用口语甚至方言俗语,如春雪山河余音;它奔放,淋漓尽致,少了缠绵和婉约,曲调优美。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独树一帜的。“山曲海”二字,“三百元曲”是从浩瀚的曲海中精选出来的精品。据统计,元散曲作家名篇多达200篇,作品400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