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雕的历史

紫砂壶上的铭文,一开始是生产商的名字,后来因为商业需要,可以参加下面它的紫砂壶的特点和历史,了解更多。

紫砂壶独特的泥塑和成型工艺,集造型、绘画、诗词、书法、篆刻于一体。这些特点使茶壶成为一种兼具实用和欣赏价值的饮茶器具——宜兴紫砂器。

紫砂壶的款式很多,所谓“方不一样,圆不一样”,壶身雕有花鸟、山水、书法,使之成为集观赏性和实用技巧于一身的产品。特别是名家制作的紫砂壶,造型精美,色泽古朴,光彩夺目,成为一件艺术品,历代名家的成就构成了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史,简述如下:

1.明郑德年间

茶壶的正式历史始于此时。紫砂壶之父龚淳成为第一位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因其造型新颖精巧,质地薄实,素有“一壶献春,胜于一金玉”之称,使紫砂壶成为壶中精品,开始了宜兴紫砂茶具的兴盛时期。

献春壶“暗栗,似古石,谓之神”。张岱《陶安梦》说,宜兴能献泉为顶,为沙壶,居尚义、周鼎之列而不耻。目前北京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个盖破了的树胆壶,是春天的发射器。

自共春以来,当代著名制壶家有韩东、赵亮、常远、师鹏、李茂林,他们被称为“四大家”。董以工巧著称,赵、袁、石古穷,李以小圆壶见长。

2.在明朝万历年间

这一时期活跃着史大彬、徐友泉、、欧、姜波等人,其中史大彬最为出色,其余均为他的弟子。

史大斌自小从父亲小时候就开始研究壶,模仿开春的供品,并自创风格,多做小壶,更符合喝茶品茶的兴趣。所以有“千事忠信”“龚中燕说大锅饭”的赞誉。

3.明末清初

在这一阶段,宜兴紫砂制壶行业出现了一批技艺高超、风格多样、多产的制壶艺术家,如陈忠美、、、惠、等。

陈忠美第一次把钱和印章放在锅底,开了壶史上的先河。他是宜兴历史上风格多样、壶最多的三大名家之一。

陈永青首次在壶身上刻字,用行书代替楷书,增加了作品的文学味。在此之前,紫砂壶上没有铭文,甚至连制壶人的名字也偶尔用楷书刻在紫砂壶底部。

惠是对欧洲茶壶普及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他是第一个制作梨形壶的人,当中国茶首次传入欧洲时,其中一部分出口到欧洲,以至于英国陶艺家在开始制作自己的茶壶时,都模仿惠的梨形壶。

4.清初

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著名的紫砂壶匠寥寥无几,其中以陈鸣远最为著名,其才华在历代著名紫砂壶匠中最为突出。

陈鸣远制作的茶壶线条清晰,轮廓明显,尤其是他的自然作品,无与伦比。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美的雕塑装饰和优雅的书法,至今仍被视为珍宝。他作品的盖子上有行书“明苑”的印章。

5.清朝嘉庆年间

18年底至19年初,宜兴紫砂壶由于文人的参与和重视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著名的满盛紫砂壶就是其杰出的成就。

满生壶是文人和制壶艺术家共同创造的产物。当时的宜兴知府陈满生酷爱紫砂壶,擅长书法、绘画和篆刻。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为了振兴陶瓷业,他自创壶式,即曼声十八式,并请制壶师杨彭年、吴月亭为他制壶,还邀请文人朋友为他绘画、雕刻,使紫砂壶成为一件精美的陶瓷作品。在这个时期,壶身上的铭文成为一种时尚。

6.清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

紫砂壶的造型和装饰在这个阶段越来越多样。

何以为榜样,追求简约,壶形的结果是用线条简单的天然瓜制成,极为精致。

邵大亨的鱼形龙壶灵动可爱,龙头盖着,龙舌伸出。百果壶独具匠心,壶身浑圆,上面糊着银杏、瓜子、栗子、红枣等各种水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为提手;还有一个竹节梁壶。太湖石吊梁壶等。

黄玉林将古代青铜器和陶器的艺术特征融入茶壶的制作中,技艺高超。

7.摩登时代

到了近代,紫砂壶的生产完全商业化,在国际博览会上多次获奖,刺激了紫砂壶的商业市场。历代都有紫砂壶产生,不断有新意出现,如南瓜壶、松鼠葡萄壶、以松竹梅为题材的壶等。著名的艺术家包括顾景舟、朱可心、姜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