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叙事风格是怎样的?

中国式叙事在风格和方法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中国的叙事与各部分的异质和相异,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对比关系形成结构性的张力;二是以视角的流动形成整体思维的特点;第三,以对话和动作为依托,借助有意义的表征选择,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中的时间结构得到了暗示和链接,讲场景的贡献在于用连续的场景感控制了叙事的时长。这意味着作者试图浓缩和定位时间的流动。不管故事有多长,至少在表面上,读者必须有一种在某一段时间内戛然而止的完整感。实际上,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风格被认为是“缝隙”,这与18、19世纪的西方小说形成对比。虽然,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中西方的叙事风格是顺序的,但中国的古典小说往往避免按顺序发展事件,而更倾向于重叠事件或把事件与非事件并列,以强调它们之间平等的重要性,从而反映生活中同时存在的体验。

中国的古典叙事风格和中国的哲学一样,会以一种不断流动、变化、往复的方式来构思。-。而强电不断流动的‘整体性’使得中国古典叙事风格去除了明显的方向感,产生了一种‘静态’的印象,其中蕴含着意义。这些都符合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西叙事风格有很大差异。比如按时间顺序,中国的习惯是“年、月、日”,西方的习惯是“日、月、年”。不同的顺序代表不同的含义,说明中西方的第一关注点不同,体现的思维方式和特点也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性的,大处着眼,小处着眼;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型的,以小见大。这也影响了中西的叙事文学,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时间和运作方式。西方叙事重在倒叙,从一个人一件事入手,倒叙引入的原因,必要时补叙。中国的叙事强调叙事,也就是寓言叙事,凡事皆有定数,用大时空来牵制小时空。当然,中国也使用倒叙和补充叙述,在好的编年体史书里都有使用。原因是时间不会把事件切割得太零碎。叙事的开头关乎大局,中国文学习惯于大时空、大价值的定位。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精髓已经融入了你的血液,让你可以学习,可以忽略。比如说结构主义,西方强调结构的技巧,中国强调结构的方式,意图是先写。中国的结构自有其智慧。单词结构首先是动词,然后是带动词的名词。结构是动态的,是人与天地之道的契约。结构的技术被结构的方式所解释和制约。

中国的叙事有自己的模式和体系,是典型的大文化叙事模式。西方的叙事理论,尤其是以形式结构的数学分析为特征的现代叙事理论,并不适合中国传统的叙事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古代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是诗歌而不是小说、戏剧,此外还有散文(包括先秦诸子的杂文、唐宋八大家的历史杂文和文学杂文)。其次,如果以西方范式来看待中国的叙事艺术,它的出现是很晚的,正如一些评论者所指出的:“中国的叙事艺术传统似乎比许多民族的要弱得多,尤其是以希腊罗马文化为源头的西方传统。在中国,成熟的叙事艺术,如史诗般的长篇叙事文学和情节完整的戏剧,出现得很晚...实际上,中国早期的叙事传统是以更为理性和实用的“历史”形式发展起来的,所以叙事文学作为一种想象和虚构的艺术,发展相对落后。”“中国叙事艺术真正大发展的时期是宋元以后的近代古代,最重要的标志是元杂剧以来的成熟的戏剧叙事和元末明初在剧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第三,中国的传统叙事是一种宏大叙事,这种叙事应该是在“猿与猿相离”的时候产生的。这是中国人讲述自己的经历、生产意义和生产民族个体和群体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