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起源于什么时候?

年画,老一辈叫“门神画”。最初叫“门画”。

追根溯源,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中国早期的年画与驱邪和祈求好运密切相关。在祈求丰收、祭祖、驱邪等元旦习俗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相应的元旦装饰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人格神的崇拜和信仰,从最早的符涛、芦绳、金鸡、神狐,到申屠、雷宇,再到关羽、赵云、尉迟恭、秦等武将,钟馗、石天、东方朔等神仙,都有着鲜明的发展轨迹。东汉末年《风俗义节》中说:“故县官常于除夕夜饰桃,挂芦苇,门上画虎,皆是追昔,护凶。

蔡邕的《独断》说:“神荼、居其门,主阅引鬼,其恶鬼,执苇索,吃虎。”。因此,在12月,往往是由蜡的第一夜删除。就是在门户上画茶、打地基、挂芦苇辟邪。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于明代。当时苏州七里山堂、长门一带的桃花坞一带,有画店数十家,年产量数百万,故取名桃花坞。

桃花坞木版年画继承了宋代的雕版印刷技术,采用人工着色和彩色套印。门画、中堂、布条是主要形式,题材多为祈福、驱邪、时事风俗、戏曲故事等。

到了宋代,传统绘画与雕版印刷交融发展,雕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贴门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门神也从镇宅演变成了迎接幸福繁荣的美好愿望。逐渐形成了祈求长寿、吉祥、好运的习俗。

元代是年画的低谷期,大部分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雕版印刷中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发展迅速,出现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年画。

清代是年画的全盛时期。康、甘时期国富民安的社会形势为年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流行为大量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言情小说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受利玛窦、兰兹宁等西方绘画风格的影响,在年画创作中应用了西方的明暗透视技法,有的作品还刻有“仿太西笔法”的字样,因此年画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清末民初,农村年画市场受到巨大冲击,传统年画逐渐衰落。与此同时,在上海、天津和其他城市,出现了新主题和新风格的改进版年画,包括抵抗外国列强的入侵,倡导爱国主义和描绘新事物。此时西洋画的输入和商业的发展,产生了月亮牌年画,将中国画的工笔与西方的炭笔水彩相结合。它的主题包括戏曲故事,吉祥庆典,以及一些格调不高的时尚美女。

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年画。在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鼓舞了军民的士气,打击了敌人。

新中国以后,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焕然一新。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贴年画等传统习俗正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这是一种失落,也是一种进步,社会就是在这种失落中慢慢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