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是权谋?
阴阳的艺术
在战术领域,阴阳之道讲的是表里关系。狭义上讲,马基雅维利领域的阴阳之术,就是“以外遮内”,以阳装饰阴,以表面阳隐藏本质阴,以表面现象混淆视听,自保之术。
《三国演义》中刘备阴谋曹操阳终的故事足以向我们说明什么是阴阳之术。
曹操和刘备杀死吕布后,回到许昌见汉献帝,汉献帝认刘备为叔侄。曹操的下属劝曹操篡位,为的是做“王霸”的事。为了试探百姓是否会加入自己,曹操设计了一次狩猎,想在狩猎过程中观察动静。
在打猎的时候,曹操用皇帝的箭射中了他的猎物。人们误以为是皇帝射的,于是向皇帝高呼“万岁”。曹策马而出,站在汉献帝面前,接受人们的欢呼。关羽大怒,欲上前斩曹操。刘备连忙示意。刘备俯身向曹操祝贺,说:“丞相出手,天下罕见。”回来后,关羽问刘备,曹操这么猖狂,为什么不让我杀他?刘备说,他怕曹操杀不死,就伤害了天子,也伤害了我们自己。"保密总比轻描淡写好。"他警告关羽要保密,不要轻易告诉别人。
汉献帝写了一封血书藏在腰带里,交给叔父董成,要他想办法除掉曹操。董成邀请刘备加入我们。刘备签了保证书,反对曹操,说:“要慢慢实行,不可掉以轻心。”
刘备暗地里约了董成对付曹操,表面上却装作没有志气,学着老百姓在园子里种菜。关羽和张飞也对刘备的阴阳之术感到不解,指责他说:“兄弟不关注天下事,却学小人。为什么?”
曹操看到刘备种菜取乐就放心了;但知道刘备一向擅长温良,就用童年的时光一边煮酒一边打刘备。刘备见机行事,没有泄露蛛丝马迹。后来刘备怕事情传出去,以拦截袁术为由,带着兵马逃了出去。刘备之所以能够“砸开铁笼逃出虎豹,解开金锁走脱龙套”,正是因为他的阴阳之术。从“阴”的角度看,刘备签下了“戴逸赵”,想着为民除害曹操;刘备也从“阳”的角度,用曹操的童年来谈英雄,隐藏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匮乏和过剩的艺术
所谓虚,非也;所谓现实就是有。需要的时候用实,需要的地方用虚。如果你掌握了真理和谬误的艺术,你就掌握了必然之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是一个懂得真假艺术的人。曾国藩早年以事业为荣。他十年从七个产品到两个产品。后来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国藩组建了地方勇团,发展成湘军,成为清政府倚重的一股力量。同治三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军失败。当时国家动荡,人心混乱。曾国藩全副武装,若有异志,亦可为之。但曾国藩在全副武装的时候,选择了自削、自疏、自撤的道路。清政府废除了它。
曾国藩靠军队起家,立下战功。他成功后,主动废军。从他的发型和发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精通所需品之道的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没有部队,不可能在太平天国战役中脱颖而出。于是曾国藩大力发展军队,用“有”来谋求自身的进步,被清政府授予两江都城之职,并以钦差大臣监管江南军务,这是一个权力的时代。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以缴械示忠,打消了清政府的猜疑和恐惧,赢得了慈禧的信任和进一步赏识。然后清政府曾国藩为一等勇武侯,使他成为清朝第一个封武侯为秀才的人。正是有了“无”,曾国藩才进一步认识到“有”。可以说,只有像曾国藩这样的人,洞悉所需,巧妙运用虚实之术,才能在功名之下安然度过后半生,得到善终。
迂回笔直的艺术
曲折就是迂回;直就是直。简单来说,直的艺术就是学会把直变成直,用直来直去。
“隆中对”的内涵是“以弯路为直线”。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才见到他。他对他说:“汉朝的统治崩溃了,董卓、曹操等奸臣相继夺权,皇帝饱受尘埃。不敢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说服别人,不敢估计自己的实力能否打赢别人,却想为全世界伸张正义。请告诉我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来了,英雄共起,越过州界,甚至加入郡界的人不计其数...今曹操百万之众,倚仗天子而立诸侯。这种真诚无法与正面抗衡。孙权,据江东,生三代,国危民附,人才可为。这可以用于援助,但不能用于盈利...将军为帝宫,忠四海,指挥英雄,思圣贤渴。如有景宜跨,护其岩抗,西与孙权,南与祝融搞好关系,修复内部政治;若天下有变,命一将军将荆州之军转万洛,将军自秦川引益州之民...若如此,则霸业成就,汉室兴盛。”
诸葛亮说曹操基本统一了中原,镇压了袁绍和袁术,占据了很大的军事政治优势。从刘备的角度来说,要想成功,帮助汉朝,当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直接把曹操赶下台。但是,这种方法根本无法实现。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只有先守住自己的阵地,不被消灭,才能谈进一步发展,消灭对手。如果你冲了,你就不能消灭你的对手,反而会被消灭。这就是“走弯路走直线”的方式。具体到刘备当时的处境和世界的具体情况,就是曹操北有边,孙权东有助,自己向西发展,借势占领荆州、益州,发展壮大自己。等我长大了,有了和曹操抗衡的实力,就达到消灭曹操,复兴汉朝,成就霸业的目的。
长度的艺术
在战术的技术上,长短之术强调的是取长补短的意思。具体来说,有三个变化:强弱,强弱,强弱。
在成为皇帝之前,他和他的哥哥的长子李争夺天下。
李有先天优势:作为长子,继承皇位天经地义;唐高祖的第四子李元吉和宰相裴济也支持他。李也有先天的缺陷:军事成就不如,名气不如,人才不如。的长处是人才济济,弱点是被李抢了的位,成了太子,所以在局面上有点被动。
李、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他们展开了激烈的权力斗争。李试图秘密杀害。刺杀失败后,他利用职务之便,多次在唐高祖面前诋毁李世民,同时广布眼线,贿赂唐高祖的侍从、妃嫔,为太子歌功颂德,竭力抹黑秦王。唐高祖开始对李世民不满,并把他的助手一个个调走,以斩断他的羽翼。方和杜如晦都被迫罢官。形势对李世民极为不利。派去请方、杜如晦商议对策。杜如晦建议李世民采取主动。李世民听从建议,派军事指挥官尉迟敬德,埋伏在玄武门,杀死王子程健和王琦元吉。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变”。不久,李世民继承了王位。
李世民在军中征战多年,谋士勇猛如云,这是他争天下的强项。李世民让文官为他制定总体计划,让武将来执行。最后,他用自己的“战法”解决了太子的编制问题。这个案例是长度技术的具体应用。
奇义的艺术
一般来说,正直的就是对的,出乎意料的就是奇怪的,也就是说,用武力硬打是积极的;用策略比实力,出其不意的攻击,很奇怪。
康熙抓住了鳌拜,用了奇正的手法。顺治皇帝留下的大臣之一鳌拜,想独揽大权,排挤其他几个大臣,最后成了权臣。康熙早就知道,历史上权臣杀了年轻皇帝,另立太子的故事数不胜数。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在他身上,夺回被边缘化的权力,康熙决定除掉鳌拜。
按照一般的方式,皇帝想废哪个大臣,一纸诏书就能搞定;然而,鳌拜在朝廷中的权力是交织在一起的,如果他的权力被公开取消,很可能会引起反弹。因此,只有意外的胜利。康熙悄悄派鳌拜的心腹以各种名义进京,逐渐削弱他的权力;之后康熙暗中行动,争取民众支持。一切准备就绪后,康熙八年五月,皇帝在宫中埋伏了山普营的官兵,命令鳌拜入宫议事。鳌拜进宫,被康熙抓住了。随后,康熙宣布鳌拜犯有结党营私“欺骗我”的罪行。
康熙废除鳌拜的故事是基于奇点的技术。首先,当鳌拜强大时,不可能以武力对抗武力,所以必须制定一个计划来抓住它。这是康熙对“奇”的运用;逮捕时,康熙首先宣布之罪,派王审问之罪,并依法剥夺的权力,从轻发落,禁止入内。康熙刚柔并济,奇正之用,尺度和分寸的掌握极其到位。
进退
进退之术,讲的是“得”与“失”。物极必反,时盛时衰。他们发达了,就要懂得克制,谦虚,留有余力,退一步讲安全。这才是真正的政治,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张亮是战国末期的朝鲜人。据史书记载,张亮的祖父三世为宰相,父亲二世为宰相,张亮家族五世为宰相,为朝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韩国地处诸侯之中,国王无能,最终韩国最先被秦国灭了。张亮遭受了国家的损失,牺牲了他的家庭财富在世界上寻找英雄,并在博浪沙暗杀了秦始皇。失败后,他被流放,并得到了黄石公的孙子兵法。
张亮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后,先是辅佐刘邦攻咸阳,后又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可以说,他为刘邦称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然而,当刘邦分封天下,准备慷慨赏赐张良之时,张亮拒绝了刘邦的好意,只接受了几份赏赐。此后,张亮逐渐淡出政坛,很少过问政治事务。正是因为张亮长期卷入人生的得失,深知权力斗争的险恶,他才能以“政治顾问”的身份从“皇帝的老师”退休,最终安享晚年,寿终正寝。
另一方面,韩信和刘邦征服天下,军事上得益于韩信。而且韩信的垓下之战,杀了项羽,为伟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无以回报的。而韩信没有看透人生的得失,对权力过于执着。他不知道退就是进,失就是得。相反,他不断努力进步,被吕后杀死。一代有才华的人死于女性之手,令人痛惜。
保持低调的艺术
进退之术讲的是进退,隐藏之术讲的是“显”和“藏”。韬光养晦的艺术,在机会不利时使用,是一种防御手段。
司马懿和曹爽都是魏明帝托付给孤儿的大臣。曹爽摆弄权力,很快就把司马懿挤出了权力核心。但由于司马懿带兵多年,人才济济,曹爽对司马懿感到不安,于是派李生去试探司马懿。当时,李生即将成为并州刺史,所以他借此机会告别了司马懿的家。司马懿假装病重,气喘吁吁地说:“我老了,病了,怕是要死了。你这次要去并州当刺史,并州离胡地很近,你要小心。我死的时候,把两个儿子托付给你。”李生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去并州。”司马懿假装听错了,问道:“你是去并州吗?”李生又道:“是荆州。”李生回去告诉曹爽:“司马弓只比死人多一口气,形神早已分离,你放心。”李生不仅被司马懿的假戏真做所骗,还真的误以为司马懿病重将死。曹爽因此放松了警惕。司马懿暂时从政治舞台上消失,而曹爽更加猖狂。不料司马懿利用曹爽陪皇帝扫墓的机会,突然发动政变,夺回政权,逮捕并最终杀死了曹爽。
司马懿用韬光养晦的手法,欺骗了曹爽,让他放松了警惕。
借贷的艺术
力量不够的时候,就需要向别人“借”。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永远会有三方:敌人、我和朋友。他们可以从朋友那里借力发展壮大自己,也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打击对手。这是借力的应有之义。
清兴之时,努尔哈赤曾率数万将士犯事,但三次被宁远都督袁崇焕阻挡,在战争中负伤。努尔哈赤壮志难酬,身负重伤。他很快就去世了。皇太极继位后的第二年,入侵南方,被袁崇焕击败。皇太极回来后,准备了几年,又领兵攻打明朝。这一次,他避开袁崇焕,从内蒙古越过长城,绕过山海关后方,开进,直奔北京。袁崇焕听说后,急忙带领他,在北京广渠门外摆开阵势,击退了进攻的清军。皇太极要想夺取明朝,就必须除掉袁崇焕。袁崇焕在战场上很难被击败。既然不能用武力,那就要智取。于是,皇太极设下借刀杀人的计策,贿赂明朝宦官,让他们向崇祯报告,说袁崇焕想通过让满兵入关来当皇帝。崇祯缺乏政治经验,听到太监的诬告后勃然大怒,立即将袁崇焕送进监狱审问。最后,袁崇焕被果断斩首。皇太极打了袁崇焕,却用崇祯的刀除掉了袁崇焕。皇太极的“借力”之术,直接造成了明朝梁柱的自毁,为清朝入关奠定了基础。
放手的艺术
“势”是指形势、外部条件等因素。“顺势而为”就是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努力发展自己,或者积极打击对手。有了“势”,你可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增加实力;没有潜力,很可能会出现实力很强却反克制的局面。
秦末楚汉争霸时期,刘邦和项羽胜负的关键之一,就是一个善于借势,一个善于借势。
秦朝灭亡后,项羽凭借巨鹿之战的威名,自称西楚霸王,分封19诸侯国,把刘邦赶到巴蜀贫瘠之地当汉王。项羽军事实力强,但性格刚愎自用。他烧了阿房宫,杀了义帝,不公平分封,失去了诸侯国的支持。项羽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在民心和实力支撑方面却受到很大限制。另一方面,刘邦外表大方,善于团结人心,深得民心。入关之初,他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的苛法。秦王废后,归军,秋无与民。义弟死后,他亲自为义弟哀悼。彭越和英布被征召为后援,这使他们能够在楚汉对抗期间骚扰项羽。就这样,刘邦的军事实力虽然不如项羽,但还是被项羽打了几次,落荒而逃。但他善于顺势而为,能够巧妙地创造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能够抓住时机实现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