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佛多,所以叫佛山吗?
明洪武二十四年,村民重修寺庙,但此时塔坡岗附近逐渐有了居民楼,给修建佛寺带来不便。他们把重建的地点选在郊区(原名石圪,隶属郊区公社东生产大队,即佛山地委党校现址的一部分),命名为塔坡古寺。清朝光绪年间,和尚秦安进京为慈德太后祝寿,收到朝廷送来的一批佛经。秦安还在北京集资扩建了佛寺,并在寺内修建了一座佛经楼来存放这些佛经,所以塔婆古寺又叫经堂古寺。至于原来的塔婆庙,是这里的村民改建为古庙的。供奉东岳大帝雕像,改名塔婆寺。
后来,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又经过多次整修,为了纪念这个佛山第一处,在整修时,村民们特意在底部的前方嵌了两块石头,一块刻着“佛山第一处”,另一块刻着“田园歌遗风”(古代佛山有八景,其中一景叫“塔坡田园歌”)。此外,寺前井上还安装了一块刻有“佛山贞观二年”字样的石碑。
这些石刻的历史文物已被佛山博物馆从祖庙中移走,并在解放后得到保存。
经常有人问:这个地方虽然叫“佛山”,为什么既没有佛也没有山?
这里叫“佛山”(又称“禅城”),始于唐朝贞观二年(628)。当时,一些居民在塔坡岗上发现了三尊小型青铜佛像。人们以为是佛教的山,就把它命名为“佛山”,重建了佛寺。这里逐渐成为珠江三角洲的佛教中心,所以也叫禅城。
相传东晋隆安二年(398年),释宾国(今克什米尔)一个叫达皮耶舍的和尚,带了三尊小铜佛,在塔婆岗搭了一个棚子,讲佛经,传佛法。后人把“棚”叫做“堂”。此后,信佛的男女人数不断增加。人们捐资修建塔婆寺,供大皮耶舍居住和拜佛。大卫舍回国后,寺庙因年久失修而倒塌。贞观二年发掘的三尊小佛像可能是寺内的原始佛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塔坡寺被拆除。后来重建了。明日第七年(1627),塔婆山被铲平,人们在夷陵铺万寿坊重建塔婆庙。清咸丰四年(1854),天地会头目陈凯与粤剧名家李在佛山起义反清失败。塔婆庙和大吉围粤剧团的琼花会馆被清兵烧毁,不知所踪。清光绪三年(1877),省内华林寺方丈捐资重建。勤勤恳恳亲力亲为,为慈禧太后60大寿祈福,被慈禧太后赏赐金典一部,赐名“万寿塔坡古寺”。后来寺庙扩建,改名“敬堂”。秦安死后,由于继位主持人和僧侣不遵法纪,众怒。群众要抓和尚,和尚都跑了。每个人都摧毁了“唐菁”,三个小青铜佛像无处可寻。到了民国时期,虽然有一个老和尚守着寺庙,但也因为年久失修而荒废了。建国后,“经堂”被编入佛山(今仍存)党校。
清代佛山佛教兴盛。寺庙寺庙遍布全城。除了明朝崇祯年间的“唐菁”和铁佛寺外,顺治年间还修建了宁居寺、空觉寺和德寿寺。康熙年间,有三元寺、洪圣寺、捷安寺、保安寺、xi安寺、虎峰寺、龙池寺、观音寺、别院、朱元寺、宝洲寺等。雍正时期,有通济寺、石三寺、赤库林济寺、应寿寺、敬莲寺、福源寺、白浩寺、弘圣寺、地藏寺、长安寺、茶庵寺、华严寺。有160多座吉祥寺、颜惠安寺、莲社等。清朝光绪年间。
民国时期,仅有几座寺庙,如经堂、铁佛寺、三元寺、忍者吉、颜惠安、莲社等。建国初期,由于种种原因,三元寺、铁佛寺、莲花社等。(包括倪安寺)都被毁了,所有的佛像都没了。只有宁都寺的如意塔和它的寺庙还保留着。1958后,宁菊寺大部分改为市曲艺社,寺内无佛。“文革”期间,如意塔内十余尊瓷佛被毁或丢失,塔亭、碑刻全部被毁。所以现在仅存的祠堂道就是宁居济和如意塔,有庙无佛。这就是佛山没有佛的原因。
至于佛山的“山”,在自成一家之后,还有山和丘陵(当地人也叫丘陵)。当时边境有虎丘(万寿坊附近),前线有塔坡岗(老普军圩周围)。中部有三雪岗(福贤路居正里至福宁路口),为高大扁平的伞状岗,故俗称黄伞岗,与塔婆岗并列为佛山八景之一。中部南部有蜘蛛山,其实是丘陵,占地很广。有蜘蛛、水军、鸭婆、大唐、石榴、姚磊、飞鼠、白马形状的18大土堆。中部以东有营岗,为最高岗,登登岗为最短岗(今建新路分析仪器厂一带);中部吉水河左岸夫子庙前有一泥丘,是以前冶铁留下的泥模部分堆积而成;东北有一个守望岗,是中岗(今莲花路大圩);汾江支流大吉头(大桥左岸)有青云山,与南海县雷岗山对峙。山虽不高,但布满高低不平的石头,故名石云山。
以上山丘,除塔坡、三学、标岗外,都在明朝天启时期重建为集市和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虎丘、灯盏、石云山蜘蛛山(英岗)的其余部分被夷为平地,建起了房屋和工厂。现在,祠堂边上只剩下一座泥模山还存活着。这就是佛山“山”和“丘”的变化。
关于佛山的寺庙,除了早已被人遗忘的,还有明末至民国时期的祖庙、观音、关帝、天后、谭旋等68位。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和“文革”期间的破坏,佛山的祠堂,只有祠堂幸运地保存完好,现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佛山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东临广州,西接肇庆,南接珠海,北接清远,毗邻港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mm。自然资源主要有粘土、岩石、玻璃砂、稀有金属、池塘鱼、大米、甘蔗以及各种水果和花卉。现为地级市,辖市区和石湾区,辖顺德市、南海市、三水市、高明市,总面积3813.6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77.4平方公里;人口335.85万,其中市区48.86万,有名。
佛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早在秦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成为一个农渔民聚居的大型村落,村民称之为“季华乡”。唐代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在城内的塔坡岗上发掘出三尊佛像,故在石表中命名为“佛山”。唐宋时期,佛山的手工业、商业、文化非常繁荣。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商人众多、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镇、河南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曾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被列为中国“四大聚会”(北京、佛山、苏州、汉口)自古以来,佛山素有“广州纱线中心”、“南方陶豆”、“岭南药材发源地”之称,声名显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山市于1951 1 12成立。佛山专区成立于1958,辖佛山、江门、石齐3市和中山13县;1970年,佛山地区更名为佛山地区,辖14县(市);65438年6月至0983年6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辖市区、石湾区两个区,南海市、顺德市、三水市、高明市四个市。
2002年6月165438+10月18佛山经国务院批准进行区划调整,现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全市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现城区(即禅城区)153.69平方公里;全市户籍人口338.98万,常住人口560多万。目前市区(即禅城区)有80.08万人。佛山是著名的侨乡,有1.3万多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其中港澳同胞超过60万人。
近年来,佛山经济快速发展,被评为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10强、投资硬件环境40优、全国首批达到小康水平的36个城市之一,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这是佛山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生产总值11686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5万元。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企业管理机制、公共资产管理和运营机制、社会保障和服务机制以及比较完善的市场运行环境。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荣获联合国“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先进城市”、“人居环境优秀范例”等多项殊荣。上世纪80年代末,佛山成为全国14个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的城市之一。1992被中国城市测评中心列为中国城市50强。现在佛山已经成为中国50强城市之一。
佛山水、陆、空交通便利,形成了公路、铁路、航空、河运齐全、辐射力强的现代交通网络。佛山是中国第一个地级市,也是华南第一个地级电话城市。近年来,计算机信息网络发展迅速,“佛山信息网络互联平台”已经建成。佛山有5个海关(佛山海关、顺德海关、南海海关、三水海关、高明海关),4个客运港口(顺德港、南海港、高明港、佛山火车站),16个对外港口,9个集装箱码头(石兰港、佛山新港、顺德港、北滘港、南海港、三山港、九江港、三水港、高明港)。对外客货配送方便快捷。
佛山在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改革开放后,商贸业蓬勃发展,现已形成遍布城乡、辐射海内外的多成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商贸流通网络。
佛山的气候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的气候为基本特征,年平均气温在21.2 ~ 22.2℃之间。雨量充沛,四季如春,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珠江水系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这片沃土是冲积而成的。
佛山旅游资源丰富,地理、文化、人工文化景观多姿多彩。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的佛山祖庙,是佛山一座集古陶瓷、木雕、铸造、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寺庙。据说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供奉道教。原建筑元末烧毁,明初洪武五年(1372)重建。之所以叫祠堂,是因为它历史悠久,是佛山寺庙之首。顺德清晖园,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南海西樵山,历史名城夫子庙,宁居寺,南海康有为故居,顺德西山寺,三水芦苞徐江祖庙,文塔,高明文昌塔,桂苓塔等,吸引了很多游客。
佛山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是著名的武术、艺术、陶瓷和美食之乡。
佛山地处东亚和东南亚交汇处,亚太经济活跃。与广州一起,地处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珠三角经济区中部,共同打造“广佛经济圈”。佛山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全可以接受广州的辐射和带动,与广州共享交通网络、金融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实现产业联动和功能互补,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佛山市区距离广州三大交通枢纽(广州新白云机场、广州南沙港、广州火车站)1小时车程。佛山毗邻港澳,距离香港231km,距离澳门143km,使佛山能够充分利用港澳的市场优势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促进佛山广泛参与世界经济和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