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的由来和历史

魏姓的来源有姬姓、韩姓、疏勒国、子姓、赐姓改姓等。历史如下:

1,出自姬姓:出自姬姓后,鲁忠(彭祖)之子,武辉之子,颛顼之曾孙。竹书纪年:“波密(彭祖曾孙)杀韩卓。邵康自纺归夏邑(乙三年)。邵康光复祖国,彭祖曾孙波密之子袁哲在(今河南滑县)建都。因为他擅长养猪和用猪皮做鼓,所以被称为许巍。

《国语·郑语》记载“董成鹏、钱维为商朝所灭”。竹书年表:“四十三年,王师灭董成鹏。五十年,征魏而胜之。”在商朝,武丁在四十三年打败了董成鹏,摧毁了他的国家。武定年间,韦伯斯特五十年灭,子孙四散奔逃。后来,魏的孙子以国为氏,称之为韦氏。魏丞相曰:“吾祖,国将待魏,朱翊,四小龙而龙也。”

《元和氏纂修》和《新唐书·宰相谱系表》只有这种说法,说明韦氏起源在唐代以前较少,在唐代以后居多。大多数魏人尊袁哲为其姓氏的祖先。

2.出自韩姓:出自汉初韩信后裔韩姓,避难信改为韦氏。据明末流传到西汉初年的小说《樵书》记载,主人公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家族全军覆没。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幼子送至南越王(今两广)处躲避,并以“汉”字半部魏为氏,以避报复,代代相传,主要在广西,唐代有碑文。

3.出自疏勒国:出自汉代西北少数民族,疏勒国有韦氏。据史书《西域传》记载,汉代时疏勒(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有韦氏部落,但不属于匈奴其他支系,而是来自古魏国灭亡后并入西羌族的韦氏人,也有沿丝绸之路从凌渡进入西域的中国韦氏人。

4.从官职来说:从两周时期的官威阳来说,属于官衔。魏阳是西周乃至战国时期的礼仪官,掌管朝廷和魏阳衣服的制作,还制作编信和简牍的皮绳。魏阳后裔中,有以祖上官衔为姓的,称为魏阳氏,后来省语简化为魏阳单姓。

5.赐姓改姓:《新唐书·桓传》:桓因功被赐姓魏,后人以魏为氏。卷三:隋炀帝时,魏有一个奴才,名曰,屡战屡捷。周到中郎将,长期为所驱使,是以善待之。符涛家有黄恒,因为他要求改姓而牺牲了。周说:“我姓韦氏。”傅叩头曰:“不敢与同姓。”周说:“如果你遵循它,它是有意义的。”

源于蒙古人,清代出自蒙古察哈尔张家市,属汉化改姓。据史籍《清代同治氏族简史·满族八旗姓氏》记载,蒙古人张家氏,又称张家氏、张氏、翟家氏,是察哈尔蒙古主体部落的一员,以土地为氏。

元朝成吉思汗后裔,在今山东费县有一支。

起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中华文化,改姓为氏。明清时期,韦氏人分布在广西清远地区、贵州丁凡地区、贵州桂阳地区、海南石南古巴和东方县等地的仫佬族、苗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其来源多来自唐宋元明清中央政府的羁縻政策和代代相传的改土归流运动。

魏姓人口分布

魏姓在人口中的分布频率显示,在广西和贵州、广东西部、海南、湖南西南部、重庆东南部、云南东部和吉林南部,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超过0.36%,中部地区超过6%。上述区域的覆盖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65,438+00.7%,居住着约70%的魏人口。

在广东西部、江西南部、湖南中部、湖北西南部、重庆中部、四川东南部、云南中部、安徽中部、江苏西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魏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0.18%-0.36%,覆盖陆地总面积的9.6%,居住约65438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