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利用史料
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很多时事也是很好的史料。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史料丰富。但由于篇幅所限,有些问题只能在教材中总结。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补充相关史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阅读史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加工历史信息。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以及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评价能力。下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进行粗浅的分析。
第一,史料要“及时”
所谓时效性,就是要抓住时机补充史料。我们不应该随心所欲,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我们要从教材本身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考和分析:这些史料是谁在什么时间做的,为什么做,可靠程度如何?通过课内思考探索、课后集体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正确深刻的观点和见解。这种自主探究史料的方法有效避免了教师下结论、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史料的时候要找准切入点,把时间补上。
(1)是学生容易产生“错觉”的地方的及时补充。比如在学习“虎门销毁鸦片”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误以为卖烟就是烧烟。对此,我借助学生看过的电影《虎门销毁鸦片》,让他们回忆“虎门销毁鸦片”的场景,让学生明白鸦片是用“卤水加石灰”的方法销毁的,而不是用火烧的方法。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在地下,如果把土挖出来熬制,还能得到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的残膏。用卤水和石灰卖烟的方法,可以彻底消灭鸦片。
(2)在探究重大史实、运用史料、创造历史再现场景时补充。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和丰富的史料,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比如,在学习二战历史时,收集“战争狂人”希特勒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有同学认为,没有希特勒就没有二战,希特勒是个“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不会形成欧洲战争的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有同学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的德意志民族的报复,1929年到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等。,而且不管希特勒存在与否,二战“迟早会爆发。“通过史料再现场景和课堂辩论,学生们统一了认识,认为个人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没有希特勒,二战早就爆发了。
(3)是联系实际对重大史实的疑点和难点的及时补充。比如在学习《日本法西斯投降书》时,教科书只提供了一张图片和几行关于投降书签署的说明,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教训只字未提。为此,我让同学们收集了今年以来媒体一直在报道的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材料。对此,学生往往想知道“靖国神社”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日本政客要多次去那里做“神道大礼”?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信息。
在教学研究领域、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方面有新的出道
期待同学们理解,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几乎所有参拜靖国神社的亡灵都是在侵略战争中战死的士兵。特别是二战期间在亚洲国家奸淫掳掠杀人的刽子手的鬼魂也供奉在这里。那么,参拜靖国神社的本质是什么?对此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资料,通过展示资料来讨论问题,并得出这样的认识:“靖国神社”是日本政府以宗教祭祀的形式对国民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美化侵略历史,复活军国主义,是对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公然挑衅。对此我们当然要坚决反对,同时也要高度警惕,决不能容忍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重蹈历史覆辙。现实生活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数不胜数,这不仅是新教材所要求的,也是学生所关心的。课堂教学中的适时选择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培养和挖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现实是很好的史料。联系实际,可以启发学生认识现实,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意义,激发他们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
第二,史料要“恰当”
所谓适度,是指基于“从历史”的观点对史料的阐述。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知识容量大,要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内处理好教材,就要分清主次,选好教材内容;同时,有些问题尤其是重点,需要适当补充史料进行分析说明。这就要求老师在补充史料时,要选择典型史料,不能太多。过多的话,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可能会喧宾夺主,出现上课铃响学生不得不“仓皇撤退”,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因此,教师在补充史料时,一定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取有效信息。
第三,史料要“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在选取史料时,要以初中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为基础,要通俗易懂。如果加给初中生的材料都是“怎么回事”之类的文言文史料,那对他们来说就是“食不知味”。同时联系史料,不要牵强附会。只有那些与教材内容有机联系的重大问题或事件,才能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起来。所以没必要要求每一节历史课都要有相关史料。如果为了追求“连接史料”的形式主义,而把一些与教材内容不密切相关的问题或事件拖出来,就会导致画蛇添足。这样做会使历史教学庸俗化,很难达到加强思想教育和基础知识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精神,从而产生积极思考的动力;通过补充史料,加强历史事件的联系,让学生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从而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广阔性;通过探究史料、质疑史料、分析史料,使学生初步学会独立研究历史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