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歌的起源
云南各民族的民歌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是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习俗,生活中几乎所有能触及到的东西都在民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而且对民族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她不仅是民族歌舞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音乐发展的胚胎。她不仅催生了少数民族戏曲和曲艺音乐的形成,也为传统戏曲说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在各种民间音乐中,如、白戏、壮剧、傣剧、扬琴、等戏曲和说唱音乐中,大量的曲调仍保留着本民族的原形或类似民歌的变体。尤其不容忽视的是,各民族民歌的歌词都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诗歌。歌词可以改。一般音乐家都是根据自己的感受即兴创作歌词。
云南的汉族与许多少数民族在文化、音乐等诸多方面有着长期而广泛的接触。因此,云南汉族民歌比山野民歌更朴实,曲调也比四川和桂川民歌更丰富多彩。除了少数民族的影响,历史上有大量的江南人迁徙到云南,所以云南民歌中有江南风格和西南风格的混合因素。
云南汉族民歌可以归纳为四大类:山歌、小调、劳动歌、舞蹈歌。汉族民歌有的地区叫“调”或“调”,有的叫“调”,也就是所谓的“山野之歌”。所以这类民歌主要是在山野和田野里演唱,由于演唱环境的原因,大多比较自由、舒展、高亢、奔放。这种民歌多采用对唱或独唱的形式。在二重唱中,由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引起对方的情绪反应,往往是以很长的引子开头,然后是主要内容。这类民歌是云南汉族民歌中最有特色的部分,各地风格各异,而且大多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即兴创作,最能显示艺术家的艺术才华。云南汉族民歌风格独特,旋律优美,在我国影响较大,如《打山调》、《捉马调》、《流水》、《邓氏美蓉山歌》、《大江涨水沙浪》等。
云南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堪称生活小曲,数量众多,内容和题材广泛。这类民歌的来源比较复杂,既有明清小曲,也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民歌,而且大多有相对固定的传统歌词。它的风格没有云南民歌那么独特,但还是有一定的地方色彩。
劳动歌曲一般包括三种。一种是用具体劳动生产演唱的民歌;另一种是劳动号子,在集体劳动过程中起到鼓舞情绪、减轻疲劳、协调行动的作用。通常是劳动节奏鲜明、劳动气氛浓厚的合唱。另一种是专职歌手随劳动过程在田间即兴创作的形式,演唱曲调多由当地民歌和小调组成。
舞曲通常具有鲜明的舞蹈节奏,花灯歌舞中的曲调就属于这一类。其中,《十大姐姐》在中国早已享有很高的声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民族歌手黄宏为云南汉族民歌的介绍、传播和歌唱艺术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演唱的《猜调》、《流水》、《绣兜》、《打山调》等云南民歌获得了国内音乐界的好评。三十多年来,她随各种艺术团体出访过前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以其精湛独特的民族唱法艺术为云南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