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的历史
五岳中的“岳”意为巍峨的山。中国古代认为高山为“天之最高”,将位于中原的东、南、西、北、中五座高山定为“五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开始在吴越修建佛寺和道观进行宗教活动,每个“岳”都尊奉一位“岳神”(或“大帝”、“神王”)为掌管岳的最高神。这些山的自然风光也逐渐被开发出来供朝拜者参观。由此,五岳山成为了中国一处以山川自然景观之美,佛道文化景观之胜的风景名胜区。唐宋以前五岳一般是佛与道,庙与观并存。宋以后,佛教和道教根据各自的政治背景和社会力量相互竞争。到了明清时期,南岳、北岳、中岳仍然保持着尊佛尊道的地位,而东岳、西岳则以道教势力为主,成为中国道教的中心。
中国人说风景一定要说三山五岳。“三山”和“神仙”住在同一个地方。《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徐氏、齐人等人写海中有三圣山,名蓬莱、方丈、瀛洲”,是苏东坡“东云空,山无时照”的“神仙迹”;而“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它们是封建帝王崇禅立业的地方,也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立志中原的象征。五岳劈地摩天,傲冠群雄。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五岳不愧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各有特色:泰山雄、恒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峰、嵩山岙。东岳泰山雄伟险峻。东周学者孔子曾感叹“登泰山者,天下之小也”,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登上顶峰,便可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南岳衡山毗邻湖南水岸,林木葱郁,风景秀丽,享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西岳华山居五岳之首。“华山自古道”,爬山比登天还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兴叹。北岳恒山山势险峻,山谷幽深。交通不便,又隐于深山,故“悬空寺”隐于其中。中岳嵩山有些险和奇,似乎用“奥”字来突出:中岳嵩山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文化底蕴,涵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三教“佛、道、儒”汇聚,“天地人”争奇斗艳。“山与寺”“五岳”被誉为中国“五大奇观”。古代封建帝王视五岳为神的象征。
“岳”是东周春秋以前掌管大山的官衔,尧时掌管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领称为“岳”。后来管方悦的官统一了官驻山的名称,于是就出现了代表四方山的云:“按道家模式《天窟》,“黄帝画野州,封五岳。“黄帝是五千年前的,它的疆域不在中原的黄河流域。没有正史查黄帝是否封越,但毫无疑问,唐虞时期有四个越国。
京都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变迁,但并没有脱离豫陕三省的范围,它所封的四座山都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
“五行”说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相当流行。由于阴阳家邹衍等人的大力推动,“五德始于终”的理论越来越深入人心。“五岳”说应运而生,所以《诗话》曾说:“唐虞有四山,至周初有五岳。”
中国岳山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尚书》中。史书有东西南北四座山,没有五岳。只有东岳的代宗,才是经书中四月山的名字。“李周大宗伯大乐思”始于五岳,而非众山。
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总结了五帝至秦的演变过程:“因夏商周都城在黄河洛水之间,嵩山为中岳,其余四山各循其向,四都在山东。秦称帝定都咸阳时,吴越、四都在东方。从五帝到秦朝,名山大川不是诸侯就是帝王,令人难忘。秦朝并入天下后才明确河南省庐山以东有五大名山,分别是嵩山、恒山、泰山、会稽山、香山。大川二,即吉水、淮河。”《史记·禅宗》记载:“二月,我东游猎。至于戴总;愿游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游狩至西岳,西岳、华山也;十一月游北岳、北岳、衡山,犹如代宗之礼...中岳和高松...历代君王皆在河洛之间,故高松为中岳,而四岳皆如己。”
综上所述,在汉代以前,五岳之制因情况而异。西周以丰、高为都城,华山为中岳。东周周平、王栋迁洛邑(洛阳)后,嵩山为中岳,华山为西岳。只有东岳泰山和北岳恒山的名称不变。直到汉武帝时,五岳制度才正式确立,天柱山命名为南岳。据《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宣帝元年(公元前61年)上谕,确定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为南岳,恒山(河北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隋文帝统一南北朝后,开帝九年(公元589年),湖南湘江上的衡山定为南岳,霍山作为名山被废。汉唐宋明时期,北岳恒山在河北曲阳受祀,遥祭恒山(河北恒山)。明朝中后期,浑源利用河北衡山严重破坏文化景观,伪造历史,附加传说,称浑源衡山为玄武山,并向朝廷提出改祀。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北岳改浑源。这是五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