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起源于哪个国家?

从保险案例看分红保险

“信息不对称”带来很多问题。

分红型产品起源于欧美,2000年获准进入我国保险市场。一经推出,立即走红,在寿险产品中的销售比例稳步上升。目前,分红型保险产品在我国市场上占寿险保费收入的90%以上,占据绝对垄断地位,但在欧美,投资型保险的整体占比仅为30%-40%。

分红险产品热销的原因在于,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我国保险公司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分红险设计相对简单。所以各公司主推分红险,市场上销售的险种大同小异,甚至个险产品“克隆”现象严重。保险公司忙于过度开发和供应,而市场上其他潜在的保险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需求端看,中国消费者保险观念不强,储蓄养老观念普遍。他们只关注分红收益,对真正的保障条款没有充分的信任。

保险公司的管理太过粗放。

目前国内寿险业务中,银行保险渠道和代理人(保险业务员)渠道占据半壁江山,但保险公司对这两个渠道的管理过于粗放,保险代理人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在营销时,他们都把目标对准了年龄较大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同时,他们为了完成任务考核,急于在销售上取得成功,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误导行为。他们不规范的销售方式和消费者薄弱的产品理解能力,必然会产生矛盾。其次,由于银行网点的大部分客户主要以理财需求为主,必然以产品收益为主。保险公司在银行渠道销售的产品并不以分红收益为重点,客户难免会与同期理财产品或存款利率进行比较,从而导致客户在分红达不到预期时抱怨甚至大喊被骗。

此外,中国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还处于浅层次,缺乏应有的保险常识和风险意识。比如,很多消费者认为在银行网点购买保险产品就相当于在银行存款,收益只能高于同期市场利率,不能低于。消费者投保不够理性,保险决策容易受营销人员影响。由于消费者自身保险观念较差,在购买保险产品时完全听信业务员的营销解释。所以当业务员误导时,消费者无法准确判断,事后产生纠纷。

延伸阅读:如何买保险,哪个好,教你如何避开保险的这些“坑”。